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案例
发布时间:2024-03-08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北张家口崇礼太子城国际冰雪小镇管委会
太子城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奥运村西侧,为做好冬奥会的文物保护工作,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省市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太子城遗址是中国首座且唯一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是仅次于都城的重要城址,是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的金代皇家城址。
太子城遗址发现于1978年。2017年考古发掘明确太子城遗址的时代和性质后,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对张家口奥运赛区原规划重新调整,张家口奥运村整体东移200米,太子城冰雪小镇面积缩减4万平方米,太子城遗址完整保留下来。
冬奥会后,张家口市成立了河北张家口崇礼太子城国际冰雪小镇管委会,其中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和运营。
太子城遗址在考古发掘进行的同时即开始了相关考古资料的整理和研究,2022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有《河北崇礼太子城遗址出土金代铜坐龙研究》《金帝夏宫-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发掘》等。太子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和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2BKG025)立项。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合作,使遗址价值得到全面挖掘。
2022年冬奥会前,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并同步开放,考古成果得到及时准确地阐释和展示利用。冬奥会结束后,太子城遗址公园和西院落展厅免费开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考古与保护工作起始于2014年,历经老中青三任考古领队,参与科研人员达100余人,在文化遗产的阐释、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为揭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发展轨迹提供重要实证材料。遗址首次系统揭示了北方石城核心区的聚落形态,发现史前结构严密、布局规整高等级双瓮城大型门址,为认识天下万国时代晋陕高原黄河两岸地区政治格局和文明形态提供了关键材料。
为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于2016、2019年迅速晋升省保和国保,使地方建设项目到来时有据可依,使遗址本体免遭进一步的破坏。
打造黄河文化新标识,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有效抓手。该遗址是黄河入口处所见规模最大的一处石城聚落,具有较强观赏性,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提供了一扇重要窗口。
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社会示范效应。该遗址是山西近年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研究项目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央视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受到广泛关注。
为文旅融合发展带来新生机。以碧村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为根本出发点,借助碧村所在的黄土高原地貌和黄河湾等自然景观优势,融合碧村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黄土高原遗址公园,打造兴县文化旅游的新高地。
结合碧村遗址的基本特征,以遗址特色文物和发现的粟作经济为基础,开发文创旅游产品并注册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淮安市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板闸遗址经考古发掘的五类遗存与地面建筑三元宫、钞关旗杆和码头共同构成了遗址的主要内涵,包括水利设施、街巷遗址和宗教建筑等方面,其历史贯穿了明清两代淮安段大运河发展的始终,是古代运河沿线留下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遗址发现的“板闸”,被确定为明代大运河清江浦段上的五闸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座木板衬底的石闸遗存。2019年板闸遗址被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2021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名单。
淮安市委市政府对板闸遗址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在发掘工作结束以后,即对原建设计划进行了调整,对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并启动了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方案编制工作。
2020年至2023年,在方案数次调整之后,开始建设遗址公园,对遗址进行系统性保护和展示,确保遗址的整体风貌协调统一。2022年至2023年,为配合遗址公园建设,对板闸遗址古河道内发现的2艘明代沉船进行了发掘,目前已将其提取至实验室内,进行文物保护和复原。
2023年,在历经8年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工作完成之后,又出版了《淮安板闸——明清遗址考古报告》,将前期遗址的发掘情况和研究成果系统地向社会公布和介绍。
目前,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遗址展示馆智能化、展陈方案调整等工作正有序推进中,地面景观已面向社会开放,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4月,良渚遗址管委会启动“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建设,聚焦大遗址“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对应建设空间管治、网格智治、价值共享、“文物+”四大场景,以科技赋能,持续提升良渚遗址保护利用能级。
应用由空间管治、网格智治、价值研究、“文物+”四个场景构成。大遗址空间管治场景充分利用“国土空间治理一张图”,协助住建、交通、农业农村多个建设项目审批部门落实良渚遗址空间管控要求,避免文物法人违法现象发生。大遗址文物安全网格智治场景汇聚9个部门、700余万条数据,接入547路视频、55个传感器,建立了6大风险场景预警模型,融合遗址巡查和基层治理双网格,实现大遗址全方位强化保护。文物价值研究共享场景构建良渚文化10大数据库,通过AI神经网络技术,将良渚文化遗址点与文物研究资源串联成6个层级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实现分级分类快速获取良渚文化研究成果。“文物+”智慧应用构建了包括展示、旅游、创意等多场景的智慧应用,开发良渚博物院三维网站、迭代升级遗址公园智慧景区小程序,不断创新让文物活起来的表达路径。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试运行以来,获2022年度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浙江省改革突破奖提名奖等系列肯定,推动形成了“功能共用、协同共治、研究共享、生态共创”的文物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智治体系。
杭州市上城区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德寿宫是南宋临安城内一处重要的皇家宫苑,其内宫 殿与园林并置,宋高宗、吴皇后、宋孝宗、谢皇后等历史名人曾居住于此,因位于凤凰山皇城的北面,所以又称“北内”,是南宋礼制规格最高的建筑之一。
南宋德寿宫遗址藏在近代地面之下大约2.5米至4米深处。目前揭露的德寿宫遗址面积近7000平方米,发现有大型宫殿基址、砖砌道路、假山基础、排水设施等诸多遗迹。出土各时期文物6696件(组)。德寿宫遗址是南宋皇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老虎洞南宋窑址等,共同丰富了南宋临安城遗址的内涵。
依托德寿宫遗址原址建设的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于2022年11月底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博物馆用地面积约2136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321平方米,露明展示面积4590平方米。
博物馆在遗址保护与展示层面多次创新突破。针对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第一时间做了相对全面的遗址监测,及时把握遗址动态,全方位了解遗址现状。其次借助止水帷幕和集水井、排水设备,最终实现首次大范围系统保护潮湿环境下的南宋建筑园林遗址;其次运用科技创新赋能,在复原研究基础上,有机融合遗址原址和数字化手段,沉浸式互动解读展示遗址信息,解决土遗址看不懂的问题,带领观众穿越古今、营造一场德寿重华的时空穿越之旅。
安徽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是一处距今约58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凌家滩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为研究五千年中华文明提供了实物例证。
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划分为入口功能区、遗址博物馆区、墓葬展示区、内外环壕展示区、考古预留区、历史体验生态休闲区等六大功能区,突出文化遗产展示、文化休闲体验、滨水生态旅游、现代智慧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近年来,含山县扎实推进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建设17万平方米,1100多套安置房,解决了占压在遗址本体上的5个自然村近1000多户的拆迁难题,将遗址完整地进行了保护。先后完成覆盖遗址本体1.65平方千米的安全技防系统。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遗址公园服务配套建设,强化招商引资,成功撬动社会资金3亿元。
依托特色文物资源,大力开发研学课程,培养师资团队。通过设立500万元凌家滩文化研究基金,广泛支持开展凌家滩文化多方面、多维度挖掘和阐释;加强校地合作,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展多学科考古研究。强化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开发凌家滩系列文创产品60多种。
2022年以来,凌家滩遗址所在的长岗村,返聘村民从事考古发掘、项目建设、旅游服务、后勤等工作,解决了村民的就业和稳定收入问题。近两年来,直接带动周边300余名村民就业,就业村民年增收约4万元。
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安阳(曹操)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约15公里的殷都区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陵寝。2010年2月,安阳(曹操)高陵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陵园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多室砖券墓,出土各类文物900余件。2008年以来,经过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共发现曹操高陵陵园、曹操墓本体、大量陪葬墓、宋代守陵户居址等文物遗迹,遗址分布密集,总占地面积约490亩。(曹操)高陵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汉魏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为汉魏帝王陵寝制度、丧葬文化乃至汉魏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高陵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遗址展示和室内展示两个区域。遗址展示区域面积约16000平方米,立体地展示了高陵陵园内的曹操墓本体、神道、陵前建筑基址、围壕、垣墙、陪葬墓等。除文物展示外,还采用了场景和多媒体相结合的展示手段,将相关历史事件多元化、沉浸式地展现给观众。高陵遗址博物馆展厅设计还充分利用高陵遗址的原有地形,使遗址展示既是整个展览的大序厅,又是室内展示的一部分。受遗址保护影响,曹操墓本体无法完全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在墓室西北侧按照1:1的比例修建了一处高仿真模拟墓室,完整地复原了墓室内部的结构和遗迹。
宁乡市炭河里遗址管理处
宁乡市炭河里遗址,是“四羊方尊”的故乡,也是湖南唯一的商周古城遗址,是青铜文化南渐的里程碑,现保存面积2.3万平方米,先后出土了以“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的珍贵文物200余件,形成并确立了“炭河里文化”,成就了“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的美誉。遗址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城墙和城内外的壕沟、大型建筑台基基址,同时通过对遗址周围台地的钻探,发现和清理了西周时期墓葬7座。2022年3月,启动沩水上游商周文明探源工程,发现地上建(构)筑物等不可移动文物点35处,其中8处为商周文物遗迹。
近年来,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先后完成了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主体及陈展、文化长廊景观、遗址本体保护展示、青铜重器出土点保护与展示等工程,同时搭建更多有效平台,积极引导社会民众有序主动参与遗址保护,形成“政府+社会”“专家+草根”的遗址保护生态圈,为保护展示遗址和文物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以炭河里遗址为“中心”,带动区域文化影响力的整体提升,把现有的自然、文化资源和考古成果有机结合,实现了“文化+旅游”“旅游+农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辐射湖南、面向全国的文化旅游新亮点。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不断推进考古研究,举办文旅、研学活动。遗址公园开放以来,带动村民就业6000余人,为70多户贫困户提供公益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
康陵是南汉二陵之一,是五代十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大遗址项目。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在南汉康陵遗址开创剧场化展览新模式,引入“剧场化”的理念,让康陵遗址成为讲述历史的主角,以剧场设计开启遗址之旅,以剧场叙事传递遗址信息,以三维动画复原遗址场景,以沉浸式艺术剧场深化遗址体验,是一次基于跨学科融合的考古遗址剧场化展览的创新尝试。
在“倾听·康陵”沉浸式艺术剧场的打造上,深挖遗址价值,艺术活化赋能,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和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师生深度合作。剧场以康陵遗址和出土文物元素为创作素材,实现遗址、音乐、视觉跨学科融合活化展示,完整地呈现一场以康陵遗址为主角的剧场演绎。“倾听·康陵”沉浸式艺术剧场项目作为《跨界创新视域下当代音乐博物馆遗产资源转化与传播实践》案例之一,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202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未来之星奖。
南汉康陵遗址剧场化展览新模式是研究院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利用实践中探索“广州模式”与广州特色的典型案例,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从更多元、更丰富的方面“活起来”,让大众以更多、更新的形式接触和感受历史,进一步推动了考古遗址保护展示高质量发展。
库车市龟兹博物馆
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项目,基于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墓葬原址建设而成。该考古发现是新疆地区首次发现的中原砖室墓墓群,具有突出的证史、补史作用,是历史上中原王朝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的有力实证。
遗址博物馆将基本陈列、临展、遗址展示科学合理布局,通过数字化展示手段赋能大遗址叙事,讲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遗址、博物馆、城市的有机共生。博物馆建设以地下为主要展示空间,地上部分保留了交通道路的市政功能。投入运营后的古墓遗址博物馆与周边的龟兹故城等文化旅游资源串联成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吸引大量游客,推动库车文化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以遗址展示为核心的大历史叙事。项目把墓葬遗址作为最重要的展品,通过游观栈道、文化展板、铺地景观、数字展演等形式进行综合展示,在叙事层面将遗址产生的历史基底进行阐释,更好地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
数字化技术赋能大遗址阐释。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化信息设计的跨学科思维架构,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价值阐释,讲述遗址故事。同时,通过数字技术,解决大遗址多媒体展示的难题。
保护展示一体化实施的高效高质管理。在项目管理方面,通过EPC(工程总承包)一体化管理,将文物保护加固、展示利用进行统一评估、实施、管理。保证了保护与展示的合理设计、科学管理、高效实施、高质呈现。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