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展出。参观过展览的观众不难发现,本次展览展示的并非是简单的书房空间,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书房的“意”与“象”。怎样理解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展览策划中又藏着哪些一般人难以发现的巧思?让我们跟随策展团队,来一场展览灵感“大揭秘”,真正走进这间“中国书房”。
没有展出具象书房的“书房展”
走入展厅会发现,接近一个书房空间的展品只有五经萃室匾额、《五经萃室记》围屏和炕几。五经萃室位于紫禁城昭仁殿西暖阁,是乾隆皇帝的一间书房。整个书房另外置放一对花几,仅此而已。整个空间只有一张炕和落脚的地方,不足5平方米。
展览筹备过程中,策展团队考察了紫禁城里现存的几乎所有书房。意外发现,乾隆时期的书房都很小,其中最小的是位于养心殿的长春书屋,只有3.8平方米,与偌大的紫禁城形成强烈的反差。
紫禁城的书房不仅出乎意料地小,而且还藏着“装置艺术作品”。最惊艳的空间当属香雪,室内遍布假山石,假山石间隐约可见松竹梅的绘画,在方窗、松竹梅冰裂纹的槛窗之外,又可见栽植的松竹梅。然而,最让策展团队感慨的还是如雪、如云、如香雪海的假山石,乾隆皇帝亲自设计营造的香雪,其中包含的超越时空的当代艺术理念,借由堆叠有法的假山石实现。在3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置身其中,仿佛换了另一个时空,想象着乾隆皇帝曾在这里遥想香雪海,抑或在烟云供养中修行。
多媒体形式的“香雪”在展览第三单元“结契霜雪”中呈现。紫禁城中由乾隆皇帝亲自营造的充满艺术性的书房,不止香雪,还有长春书屋、倦勤斋、符望阁、竹香馆,提供给策展团队太多研究素材和创意灵感。这些无法开放的书房,这一次可以在纪录片《因为书房》中得见。
和观众一起思考书房的意义
很多观展的朋友问到,书房主题展为什么没有展出一间书房?在策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追问:要呈现的到底是书房的什么?一定不是尺度之小,不是设计之奇,更不是藏物之贵,这些都不是中国文人书房的共性。书房因主人的才学、器识而气质各异。因此,着力去呈现一个具象的书房空间实难代表书房的精神意趣,也成为不了展览的核心。
我们以解构的方式去呈现一个有文人共性的中国书房,其实是更想和观众一起通过书房中的物,去探索其中的“意”。进入展览开篇单元“委怀琴书”,古书、笔墨纸砚、琴、赏器,还有先贤的书画大作依次铺展开来,这是一个书房,但它是一个被解构的书房。书房之物脱离具象的书房空间展示出来,每一件物背后都蕴含着主人的精神追求。
看过书房之物象,书房的意涵在第二单元“正谊明道”昭然若揭。郭熙、文天祥、米友仁、文徵明、石涛等名家对天地的理解尽在他们经典的作品中抒发。书房的意义是人,丰富浪漫的思想本身就是移动的书房,因而在展览的第三单元“结契霜雪”,策展背后的脉络是人与自然的交流。
古为今用的文人书法
古代文人的书写绘画大多发生在三尺条案之上,不论坐于椅上或者站定执笔,作品大多小尺幅,观赏时也是独自或者三两知己,是一种近距离、私密的观看方式。当代人的创作空间自由度大,作品也更多展示在大空间,近观远观都自由。我们的视觉习惯和感受也不断被大场景、大尺幅的作品影响着。所以,当我们再回看古代书画,尤其是当古代书画置于大展厅,以公共的方式观看,也许就存在难以诠释的距离感。当我们以当代语境去转化运用古人的作品,尝试以更大的尺度去表现古代书法绘画的内容,是否能在古代与当代之间连起一个纽带?
落下的宣纸上写着“山光满几”,这四个字正来源于展厅中倪瓒的行楷书作品《淡室诗》轴,字由故宫人仿写并做了些许改变。山光满几,只四个字就把理想的书房和文人的心境说尽了:沐山光而静坐于书几之前,殊有幽兴。展厅中另一幅“搜尽奇峰”,来源于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搜尽奇峰”是对石涛一生阅历的形容。石涛是奇人,这件作品是他一生的庄重且奇绝之作,也堪为美术史上重要之作。以当代人的书写理解石涛的“搜尽奇峰”,应可拉近观众与这幅名作的距离。此次展览展言全部由故宫的老师手写,让观众看到传统在当代的承继。
宣纸成为氛围担当
午门的红柱子被隐去、天花板的光被调暗,换上了一张张或飘落或铺开的宣纸。展览设计的核心语言是宣纸。不仅因为纸是书房必备品,更因为纸作为媒介材料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艺术形式和文明传承。笔墨纸砚和书写人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笔和墨相互交融,墨和纸相互浸染,用笔的人也由此创造了独属于中国的艺术形式——水墨。观众留言中有一条写道:“一层层的宣纸仿佛让我走进了时空的缝隙,全然忘记自己是在展厅,像是在宣纸打开的时空隧道。”
策展的幕后故事
作为故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始终在思考当代如何传承传统。在讲述文物和历史故事之外,我们还应该做点什么把古和今连在一起。这些问题在纪录片《因为书房》中得以解答。传统和当代并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场策划近两年的展览,从一开始就有纪录片团队跟随记录,截至目前的素材多达近100TB,时长近1000小时。虽然展览存在于展厅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展览的策划、展厅搭建等整个过程都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得以保留,由故宫博物院和腾讯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因为书房》是对展览策划过程的真实记录。策展的难点、转折点都尽量完整地表现在片中,从中可见策展团队面对挑战所做的思考和转变。
古代文人留下灿若星辰的瑰宝,构建起一个不断生长的、时空中的中国书房。当代人还在追溯和继承的,在技艺之上,还有独属于我们民族的精神。策展团队希望在展览中,观众可以找到先贤名作与自己心灵共鸣的时刻,那一定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图片制作: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