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陈扬

扬州是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是大运河联合申遗和遗产保护的牵头城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点城市。近年来,扬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视察江苏、扬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持续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努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活化利用,致力打造文化昌盛的运河之城。实行原真性保护,有机统一运河遗产点段与历史街区、古镇、古村保护工作,把古运河畔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纳入整体保护;积极推进古城有机更新,修缮了名人故居、盐商宅第、园林等重要历史遗存,并加以合理利用,延续了传统的市井味、烟火气。坚持活态化传承,打造了东关街、仁丰里等历史文化街区,集聚了近百家非遗工作室,做到了文化遗产可知可感可体验。古城皮市街以其传统风貌和时尚品位的完美结合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成为网红打卡地。推动创造性转化,打造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标志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区,集文物保护、非遗展示、文化创意、旅游度假于一体,实现了见物见人见生活。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力打造美美与共的运河之城。大力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系统实施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拆除了一大批小码头、小船厂、小砂石厂和环境污染企业,对沿河区域严控开发强度、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长江扬州段三江营水域是“水中大熊猫”江豚的重要栖息地,扬州在此建立了江豚保护基地,让一度濒临灭绝的“水中大熊猫”栖息繁衍、悠游自在。古运河三湾片区曾经是传统工业区,扬州毅然关停搬迁了近百家工厂企业,昔日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摇身一变,成为风景秀丽的生态文化公园。

三是坚持交流互鉴、合作共赢,致力打造开放融通的运河之城。依托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一年一主题一特色”,成功承办了15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倡导建立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世界运河城市精品景区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运河城市交流合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作,开发了专门用于全球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情况的评估体系;建设扬州深潜大运河赛艇中心,与亚洲赛艇联合会共同举办了“全球运河赛艇穿越”活动;先后参加了金砖国家民间社会组织论坛、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等活动,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大运河的故事、江苏和扬州的故事。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致力打造繁荣富强的运河之城。大力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高标准建成30多个科技产业综合体,促进了科技、人才、项目、基金等创新要素的加快集聚;积极发展新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等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型产业;积极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达1600家。积极打造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大运河扬州段年船舶通过量达3.6亿吨,成为畅通高效的内河航运样板和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民众,致力打造生活幸福的运河之城。推动运河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地制宜建设滨水绿道、亲水栈道、河湖湿地等景观和旅游服务设施,打造了凤凰岛湿地公园、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北湖湿地公园、瓜洲古渡公园、高邮运河明清故道公园等一批生态体育休闲公园,为市民提供了运动、休闲、健身、观景的好去处。积极推动文旅融合,举办大运河文旅发展推介大会,发布网红打卡地运河遗产点榜单,提升扬州“运河十二景”,建设北护城河文化旅游集聚区,重点培育瓜洲、湾头、邵伯等10个运河旅游风情小镇,大力发展运河赛事、旅游、研学、会展等活动,让来扬游客体验到更多的“诗和远方”。在扬州城北的大运河畔,有一个沿湖的小渔村,祖祖辈辈以船为居、以渔为生,近年来通过“退渔还湖”、发展“渔文化”乡村旅游,被誉为“全国最美渔村”。擦亮“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打造了东关街、“1912”、虹桥坊等美食街区,打响了运河宴、红楼宴、三头宴等美食品牌,中国早茶文化节永久落户扬州;发挥烹饪教育全国领先的优势,加快人才培养,推动民间小吃、特色餐饮蓬勃发展,让美食走进千家万户。

让运河成为永远造福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是每一座运河城市的初心和使命。扬州将主动扛起“让古运河重生”重大使命,努力在保护优先中推动可持续发展,统筹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名城名镇修复、生态环境治理,始终保持大运河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延续性;努力在深度融合中推动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扬州运河风光带和特色小镇建设,以“绣花”功夫做好扬州明清古城保护工作,推进文旅示范区建设,实景呈现 “七河归江”的神奇景象,打响“千年运河·水韵扬州”文化旅游品牌;努力在扩大合作中推动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大力推动中外运河城市交流,积极助力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4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