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罗,泰国旧称。清代,暹罗为了发展双边关系不断遣使赍送方物,随之呈递而来的金叶表文,是清代暹罗遣使进贡的重要见证,也是暹罗正式呈递的国书,见证了清代中泰两国交往的历史,具有重要文献和实物价值。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基础上成立的现代博物馆,其藏品继承明清皇宫遗珍,不断充实完善,形成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含涉中外的藏品体系,其中不乏珍贵的外国文物,本文所述暹罗国金叶表文即是其中重要的代表。
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暹罗、缅甸金叶表文20件(套),其中暹罗表文15件(套)。表文金质,部分表文附带金质表筒,年代跨越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内容涉及遣使例贡、谢恩、进香等事项。笔者查阅清代和民国史籍文献,以试图揭开这些珍贵异域国书表章入藏故宫的谜底。
清:礼部、内阁、内务府与藩属表章贮库
礼部收受转交。金叶表文,是明清时期藩属国遣使进呈的国书表章。清廷关于藩属国进献表文方物有着严密的规定,在藩属国贡使到来之前规定“凡外国朝贡,以表文方物为凭,该督抚查照的实,方准具题入贡”。贡使由各口岸抵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到礼部进献国书表文。参照嘉庆朝《清会典》可知,进呈表文有着严格的礼仪和流程:贡使进献表文需要穿着本国朝服由驿馆至礼部,先由正贡使将表文交给四译馆的官员,再由四译馆的官员递交给礼部堂官,在此过程中正贡使以下的使节需要行三拜九叩礼。在礼部的仪制司官接到表文后,礼部官员次日会翻译表文内容并向上级呈奏,然后将表文送交内阁。如果是金叶表文,内阁收到后,会将上届收受的金叶表交出,送至内务府,由内务府处置。
内阁具题贮库。内阁在收到礼部送来的金叶表文后,将上届金叶表文送交内务府处置,本届金叶表文则留库贮存。其具体流程,据清代《藩属表章票拟式样》记载:“查暹逻国正贡表章系金叶番字,其表有正无副,内阁照原译表底兼缮清汉,拟签、加说帖进呈,发下时清汉表出科,说帖交汉票签,其金叶表、金筒、金圈金叶表连筒进呈及例不进呈之原译表底、漆盒、锦袋等项一并交厅贮库。”其中:厅,指典籍厅。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张德泽考证,厅人员办事之所,分南、北二厅,北厅职掌之一为:“收藏红本图籍,收发红本处收回红本,交北厅贮库收藏。各项图籍,由典籍记册备查。并收贮表章等。”库,指书籍表章库。在方甦生编著的《内阁大库书档旧目补》补目三《大库书籍档》中记载:“此档所谓‘大库’即东大库,亦即《清宫史》《清会典》等书中所称书籍表章库。王正功氏《中书典故备纪》说:‘库坐南向北,共二十间,开门四,每间深四丈,重之以楼……西二门共库十间,可通往来;楼上楼下皆贮红本;典籍关防,亦贮其中。东二门内,各库五间:一为满本堂存贮实录,史书录疏,起居注及前代帝王功臣画像等物;一为存贮书籍及三节表文,表匣及外藩表文之所。’”这为我们研究暹罗国表章的存贮提供了重要信息。
内务府贮库处置。内务府在收到交来的金叶表文后,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暹罗金叶表文的处置有所不同。由造办处档案记载可知,康熙朝暹罗金叶表文多交广储司收贮,而至迟在乾隆十四年(1749)暹罗金叶表文便转交造办处镕化另做他用。此时,对于暹罗金叶表文的处置还没有形成定例。随后,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规定:嗣后暹罗、缅甸进献金叶表文后,即将本届金叶表交内阁贮库,上届金叶表交内务府处置。在此时大多数金叶表文被镕化另做他用,表盒则被送至崇文门变价。关于其他后朝贮库的金叶表文的处置,嘉庆、道光以及咸丰时期是否承袭乾隆时期旧制尚不清楚,但是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所存的20件(套)金叶表文年代来看,在嘉庆朝之后,部分暹罗、缅甸的金叶表文被保存了起来,贮存于档案库房之中,没有被完全镕化另做他用。
民国:内阁库档与故宫文献馆
内阁大库所存金叶表与内阁库档流散。清代的藩属国表章除交由内务府处置外,其余存贮于内阁掌管库房中。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著《内阁大库书档旧目补》,目录加入了由其发现《清查东大库分类目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信息。据方甦生考证,《清查东大库分类目录》或于嘉庆十一年(1806)由典籍厅所编,其时东大库所藏档案按类别分为25类。最后一类“外藩表文类”记载了东大库在当时所藏的外藩表文:“暹罗国贺表,乾隆五十五年一件、嘉庆四年一件,二件。”这是嘉庆十一年的情况,嘉庆之后的道光、咸丰时期的金叶表存贮情况并未说明。民国十年(1921),内阁库档案几经流散,其中:故宫文献馆保存了留库的档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部分流失档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保存部分流失档案、罗振玉保存部分流失档案、国立历史博物馆自存部分档案。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存部分档案于1949年运抵台湾,部分于1954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接收;北京大学国学门档案于1953年移交第一历史档案馆;罗振玉自存档案于1958年移交第一历史档案馆;国立历史博物馆所存档案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内阁库档的流散使原存于内阁大库的金叶表文流转过程研究变得更加复杂。
内阁大库档案,除流散的档案,库中还有遗留档案,这些档案为故宫文献馆所管理。目前,故宫博物院库房中部分金叶表文(表筒)张贴有“故宫文献馆”的标签,或为整理此部分留存档案所发现。
故宫文献馆行使职能期间对收藏的明清档案进行了大规模整理,是中国近代对档案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依据整理成果,文献馆编纂、出版《文献特刊》《文献论丛》 等刊物,并陈列珍贵档案以供社会各界参观。文献馆所藏档案种类有:臣工进呈之折单图册、臣工缴回之硃笔、官修史籍、宫中各处日行事务之档案等宫中档案;承宣或进呈之文书、汇集各项档案之事筒、升平署戏曲档案、造办处舆图等内务府堂档案;内阁承宣或进呈之官文书、官修书籍及其文件、盛京旧档等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分类汇抄关于国家庶政之档案、京内外致军机处之档案、内方略馆书稿及档案、弼德院档案等军机处档案。
故宫博物院所藏部分金叶表文(表筒)表面贴有“故宫文献馆”标签,参照之前分析,笔者认为这批暹罗国金叶表文有三个来源:即由内阁大库贮库档案而来、由内务府贮库档案而来、由宫中其他贮放档案的地点而来。
故宫文献馆改组与保管部设立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文献馆改组为档案馆,原文献馆的史料、物品移交新成立的保管部,这批金叶表文也随之移交。之后保管部又几经变革,最终这批珍贵的金质国书表章进入现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库房。其变迁过程如下:
1951年5月,故宫改组,设保管、陈列、群众工作三部及图书馆、行政处,原设之古物馆撤销,文献馆改为档案馆(后独立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古物馆物品及原文献馆之史料、物品,均移交保管部。各陈列室物品均移交陈列部。1959年,故宫博物院撤销陈列和保管两部,成立古代美术史和工艺美术史两部。1963年,撤销美术史部和工艺美术史部,成立研究室、陈列部和保管部。1965年,将有陈列部、保管部合并成为业务工作部。1983年,业务工作部再度分成陈列、保管、群工部。1998年,将原有的陈列、保管、群工三部拆散,重新组合成古书画部、古器物部、宫廷史部、展览宣教部、信息资料中心和文物管理科。古器物部,下设陶瓷、工艺(玉器、漆器、珐琅、玻璃、竹木牙骨雕刻等)、金石(青铜器、碑石、印玺等)、雕塑(宗教造像、陶俑等)四组,金叶表文存于工艺组。
至此,这批金叶表文最终尘埃落定,被完好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的库房中。
暹罗国金叶表文作为清代中泰两国交往的历史见证,跨越山海被赍送至清宫,经过清代的收受贮库,民国的颠沛流离,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重新被保藏入库,变为珍贵文物,其过程不禁令人感叹。它的流转保藏过程深化了对其所蕴含历史价值的理解,不仅是解开清代暹罗国金叶表文历史密码的重要指引,也为我们研究清宫遗存文物的流转保藏过程提供了鲜活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