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共同主办、文保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承办、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与中国民协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学术支持的“哲匠文华——罗哲文生平回顾展”在颐和园德和园展出。
罗哲文(1924-2012),四川宜宾人。生前任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从事中国文物古建研究保护72年,是“中国特色古建保护维修理论”奠基人、具有开拓性的文物保护专家和文化遗产权威。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先后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达30余年,其间参与了国徽设计、北海团城保护等项目。1950年调入国家文物局,先后参与或主持修复了赵州桥大修、布达拉宫大修、永乐宫搬迁、北京故宫博物院大修等大量大型古建项目的修缮、修复、研究、保护工作。其著作颇丰,部分作品先后再版十余次,并被译为德、英、法、日等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发行;部分作品被收入大、中、小学教材。
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罗哲文“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中国文物基金会授予其“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生成就奖”。
此次展览展示了罗哲文先生历年来出版发行的著作80余部,以及他生前使用的相机、背包、照片放大机、测量工具等物品,整个展览系统回顾了罗哲文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奋斗的一生。
罗哲文原名罗自福,出生于四川宜宾县(今宜宾市)城林家巷,三岁被父亲送进村里的私塾接受传统教育启蒙,两年后又入读村里的新式学堂,接受新旧课程兼备的小学教育。小学毕业后,为顺利考入宜宾县城著名的立达中学,十一岁步行约100公里山路,来到宜宾县城暂住舅舅家里复习功课,最终如愿以偿。随后考入当时中国唯一一个专门从事古建筑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
梁门子弟 1940年底,罗哲文凭借美术、书法优势考入中国营造学社,成为学社里没有大学学历的练习生。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决定将罗哲文以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身份“复员”回京。1946年,罗哲文随中国营造学社来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工作,同时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助理,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罗哲文的学习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罗哲文调入国家文物局之后,梁思成一直对罗哲文进行指导。
文物卫士 1956年,关于是否拆除北京城墙的争论很激烈,罗哲文和谢辰生等人都坚决反对拆除城墙,他们被称作“城墙派”。2002年,罗哲文等25位老专家一起致信中央领导,紧急呼吁“立即停止二环路以内所有成片的拆迁工作”。从1980年初到2010年,30年间罗哲文斥责苏州造假城墙、力保扬州南门遗址、制止拆迁定州古城、呼吁立刻停止对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遏制破坏宁夏古长城等,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保全。
古建护神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罗哲文参与、组织和审定了一系列重大的古建筑维修工程,如勘察维修雁北文物、保护北海团城、迁建清音阁、修缮赵州桥、搬迁永乐宫等。20世纪90年代后,他以专家身份,通过策划、考察、评审的方式为长江三峡文物保护工程、西藏文物保护三大工程、长城保护、山西南部早期木结构建筑保护工程、汶川地震文物抢救工程等全国重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提供指导。
万里长城第一人 罗哲文为长城保护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奔走在长城上下,深入考察研究,推动保护维修。他于1957年出版了《万里长城·居庸关、八达岭》,后又陆续编撰有关长城的图书画册,将历史文献与现状考察相结合,对长城的起点、长度、分布及沿线地区民族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刻研究论述。他还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长城学会,提出开展“长城学”研究的建议,积极鼓励青年同志走长城、研究长城、保护长城,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申遗功臣 罗哲文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贡献出智慧和学识。1985年,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与其他委员联名提出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提案,当年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随后的二十多年中,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研讨、评审工作,还以专家身份代表我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审会议。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取得的累累硕果凝聚着他大量的心血和无私的奉献。
中国特色 罗哲文为我国文物保护特别是古建筑保护修缮和管理方面作出了卓著贡献。他在古建筑保护修缮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以“四原”原则(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保存文物价值,并科学阐述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与保持原材料、原工艺技术的辩证关系,得到文物保护专业工作者和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多才多艺 罗哲文不仅在建筑方面潜心研究,在其他领域也大放异彩。罗哲文一生中拍摄了不计其数的古建,用坏了20多部相机,出版了大量古建影像文献;罗哲文爱好文学艺术,精通摄影、外语、测量、机械修理、绘图。在清华大学工作时,他利用工余时间旁听课程,一口气选学了五门英、俄、德、法、日外语。
罗哲文同志始终对党忠诚,政治立场坚定。十年浩劫期间,他为保护老干部挺身而出,坚持正义、敢于直言、刚直不阿,体现出高尚的政治品质。一生执著热爱、不懈追求、投身奉献于文化遗产事业,笃学敬业、谦虚严谨、光明磊落,是全体文物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罗哲文去世后,他的学术成就、个人修养、道德操守得以持续广泛宣传,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这十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被称为历史最好时期。罗哲文留下的物质印记和精神印记,正在浸润着这个时代,影响着这个时代,感染着这个时代里的我们继续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推向前……
(颐和园研究室
文保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