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石钟灵毓秀、品相温润、质地坚韧、色泽纯净,凝聚了天地精华,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颇多契合。中国的玉器制作,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玉器不同的材质、造型、纹饰,不同的器类组合与使用方式,蕴含了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专题展览于8月18日起重装亮相,力图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古代玉器绵延不绝的发展脉络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让观众在观赏中感受中华玉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多元的内在气质、鲜明的时代特征、持久的创新精神,以及永恒的艺术魅力。
新版“中国古代玉器”展览对2011年旧版内容做了全方位的调整和提升,旧版展览主要从艺术史的角度展示中国古代玉器的特色,而新版展览则较为系统地阐释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深厚底蕴。新版展览以“玉出东方”“玉礼堂皇”“吉玉琳琅”“琼华满堂”“镂冰雕琼”五个前后贯穿、互为联系的单元,深入探寻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玉器从饰品到神器、礼器,再回归世俗,由帝王贵族专享到普及民间的发展轨迹,同时展现玉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与审美意境。展览力求全方位挖掘并阐释古代玉器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民族心理、审美意趣和风俗好尚,体现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精湛的艺术造诣。
此次展出的480件(套)文物上自远古,下至晚清,器类丰富,其中一级文物80余件。此外,还特别增加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的各类矿石标本20余件,以丰富展览内容。展览内容设计上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展需求。比如除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文字之外,展览中还增加了很多文物背景参考图、重点文物线描图、多媒体等辅助展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物内涵,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展览主题。
第一单元“玉出东方”主要表现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夏商时期中国早期玉器的发展历程,分为“星光灿烂”“王权仪轨”“敬天崇祖”“携佩护佑”四组。第二单元“玉礼堂皇”主要表现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礼玉时代的发展脉络,分为“玉以载礼”“以玉比德”“灵魂不朽”三组。第三单元“吉玉琳琅”主要表现隋唐以后玉器世俗化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一部分文物数量大、种类多、雕饰精美,内涵丰富;分为“饰玉精华”“生灵百态”“春水秋山”“融贯东西”四组。第四单元“琼华满堂”重点展示明清时期以陈设为特征的玉器品种。陈设玉器体量大、材质精、雕琢考究。分为“仿古彝器”“艺用双绝”“文房诸宝”三组。第五单元“镂冰雕琼”是从材料和工艺角度介绍了宝玉石知识及治玉技术发展,分为“玉与美石”“切磨成器”“纹饰雕琢”“意匠巧作”四组。
部分重点文物
玦形龙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辽宁朝阳牛河梁出土(图1) 龙是一种蛇身兽首的神兽,广泛出现于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红山文化的龙出现较早,分为玦形和C形两种造型,其形象可能是猪、熊、虎、鹿、马首与内卷蛇身的组合;也有学者认为龙是某种动物的胚胎形象,具有变化和再生的含义。大件玉龙代表神主,是用于祭祀活动的重要法器;小型玉龙可能是巫师随身携带,具有魔法的佩件。
神面形器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图2) 神面形器是红山文化标志性玉器之一。正面以阴线刻神面纹,圆眼内凹,下部雕一排长齿,左右两端是变形的犬齿或翅膀。类似玉饰的侧边或背面都有穿孔,可以缝在织物上。直视的双眼、突出的牙齿、诡异的造型,凸显了原始宗教神秘、威严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
凤形佩 新石器时代 肖家屋脊文化 1955年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出土(图3) 鸟类凌空飞翔,能穿梭于天地之间,能发出各种悦耳的鸣叫声,有的还能啼鸣报晓,这些现象容易令古人意识到鸟类就是上天的使者,从而产生对神鸟的崇拜,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玉鸟及鸟形纹饰。凤鸟具有长长的尾羽,其原型可能源自孔雀或雉鸡。此凤佩代表了肖家屋脊文化玉雕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华第一凤”。
四孔刀 新石器时代 石峁文化 刀是一侧有刃的片状石器,多为长方形。小型的石刀是掐割谷穗的工具,大型石刀的背部有多个穿孔可以系缚木柄,是一种兵器。良渚、龙山、薛家岗等文化遗址中均有玉刀或石刀出土。龙山文化发现了很多宽边或窄边的玉刀,通体打磨精细,器身极薄,有些穿孔还嵌有绿松石,刃端无使用痕迹。
凤冠人形佩 商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商人视玄鸟为图腾,拜祭玄鸟也就成为商人祭祖仪式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玄鸟”众说不一,或曰燕子,或曰凤凰。玉人祭拜时福音和蹲踞的姿态可能源于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而其冠部形式与同墓所出的玉凤的装饰与造型完全相同,手足亦似勾爪,说明戴冠者并非普通的崇拜者,而是扮作神鸟的巫师。
神鸟 商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神鸟造型由几种动物形象拼合而成,总体似鸮并附加羊角和冠饰等,以加强其神秘感。妇好墓出土多件此类形状奇异的神鸟,可能与祭祀活动或镇墓作用有关。
戈冠凤鸟佩 商(图4) 佩雕为凤鸟形,造型独特。鸟首上端伸出两支弧形援,实际上充当了鸟的冠状翎羽,起装饰作用。
人龙纹璜 西周 璜双面雕琢人龙共身纹。人像位于璜的两端,龙首纹雕刻于璜中部,与人身连为一体,体现了当时神人飞升和人龙合体等宗教意识。
玛瑙玉组佩 春秋 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 广义上讲,两件或两件以上的饰件组合就可以称之为组佩,但通常意义的组佩是指西周以后逐渐形成的全身佩戴或悬挂腰间的佩玉组合,以牌、璧、珩、璜、环作主体,以觿、管、珠、冲牙、动物形饰等为配件。组佩是周礼制度的物化表现,佩饰的材质、架构、长短则成为区别身份地位高下的重要标志。地位越高的人组佩的长度越长,结构越复杂。
夔龙形佩 战国 不同时期的龙形玉器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东周以前,龙身多内卷,大部分不显肢爪;战国时期,龙身出现S形曲转,常有飞翼,杏核眼,下方雕出一足,为夔龙形象;秦汉以后,龙多为兽形,肢爪齐全,作行走状。
螭虎食人佩 战国 佩中部镂雕螭虎噬人的图案,环佩两旁刻有人首翼兽。螭虎,虎首蛇身,盘曲伏卧,是龙虎结合的神兽形象。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也可见类似的虎食人形象,被食之人神态安详。一般认为此类题材可能与逝者化神的内容有关,是表现战国时期祭俗文化和仙化升天思想的珍贵实物。
骑虎人形佩 战国 1957年河南洛阳小屯出土 远古文化中不乏人兽合体形象,通常带有神化与重生方面的特殊意义。良渚文化神徽形式的神人兽面纹表现的即为神人骑兽纵横穿梭的情形。骑兽人玉佩的构图与内涵与其相同,应该具有驭虎飞升成仙的宗教含义。两佩同出土于墓道内接近墓室的一端,是一对具有特殊意义的陪葬品。
玛瑙花瓣盏托 唐 盏托是为防烫手,安放茶盏的承盘,因其形似舟,又名“茶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较精细的饮茶法,敬茶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待客礼仪,茶具也随之从饮食器中分离出来,出现了许多新器型,盏托即为其中之一。盏托在唐代已十分流行,多为瓷制,也有金玉材质的。
玉簪花饰 金(图5) 花佩采用透雕、高浮雕等技法,雕工细腻精致,构图对称唯美。宋代玉雕受宫廷审美影响,风格华丽、写实,形神兼备。
鹘啄鹅带饰 辽金(图6) 只雕刻鹘、鹅,没有花草杂饰,是辽、金时期早期“春水玉”的造型特征。
葫芦形水丞 清(图7) 水丞又称“水中丞”,也称“水盂”,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为砚台添水磨墨。多为扁圆形,有嘴的叫“水注”“砚滴”,无嘴的叫“水丞”。器外壁透雕、高浮雕葫芦枝蔓纹和蝙蝠纹。葫芦因果实众多、枝蔓缠绕绵长,寓意子孙昌盛,世代兴旺。葫芦谐音“福禄”,也是吉祥的祝福。(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