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1号核潜艇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琇杰

在胶东半岛的青岛市,有一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展出了大量舰艇、导弹、鱼雷、水雷、火炮等文物实物,向世人展示了人民海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其中,最令广大观众瞩目的就是大国重器——长征1号核潜艇,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image.png

这是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在它身上浓缩了国防科技工作者和核潜艇部队官兵顽强拼搏的光辉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走过的强军之路、强国之路。今天,它静静的泊在码头,用庞大的钢铁身躯默默地叙说着难忘的旧事。

为“〇九”拼搏的“〇九”精神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政府撤出了全部在华专家。面对严重的困难,毛泽东主席斩钉截铁:“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从此,中国科技人员踏上研制核潜艇的征程。 当年,建造核潜艇被列为国家第九项重大工程。因此,就有了“〇九”这个特殊的代号。

彭士禄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装备、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川南,八千军民从各地汇集到大山深处,他们隐姓埋名,住“干打垒”,喝池塘水,只为了一个目标:建成陆上模式堆,以验证设计、考验系统设备、摸清反应堆性能。当时整个国民经济非常困难,物资极度匮乏,科研设备极其简陋。彭士禄带领技术人员在偏僻山沟里边建设边科研攻关,在毫无经验和资料,工业水平低劣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地工作,全身心扑在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制和调试上。经过艰辛奋斗,胜利完成了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试验任务,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核领域顶尖科技人才。

在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过程中,凝练出了“自强自立、求真务实、创新协同、拼搏奉献”的“〇九”精神。

研制大国重器的核潜艇精神

中国核潜艇,彭士禄是“核”潜艇之父,搞核动力,黄旭华是核“潜艇”之父,搞潜艇。

1958年,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向中央呈报了研制导弹核潜艇的请示报告。首批研究者只有29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挑起了核潜艇的研制重担,黄旭华是其中一员。进入研制工作后,不仅面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低弱的困难,更大的困难是我国没有核技术方面的人才,也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技术资料,完全从零开始。

没有资料,大家就从国外浩瀚的报刊杂志里找,寻找核潜艇的相关资料,用大海捞针的方式,把零零碎碎的资料经过分析、整理,汇总出外国核潜艇的总体布局,取得了有益的收获。后来买到两个美国核潜艇玩具,技术人员发现相关布局同搜集到的资料基本一样,大大增加了研究的信心。

没有条件,或者条件不具备,技术人员不等不靠,采取“骑驴找马”的办法。驴没有马跑得快,但是没有马只有驴,那只能先骑驴上路,边走边找,边走边创造条件。如果连驴也没有,那就迈开双腿也得上路,绝不等待!

没有计算机,手头只有算盘和计算尺,技术人员就算盘加计算尺干起来。为保证计算的结果准确,分两组同时进行,两组计算结果必须一样。如果不一样,就从头再来。

据工作人员透露,核潜艇从方案论证到施工设计,黄旭华带领设计团队,总共画了4.5万余张设计图纸,连起来大约有30公里长。

核潜艇战线广大技术人员隐姓埋名、呕心沥血,为核潜艇奉献了最宝贵的年华,甚至奉献了终生。在研制过程中他们讲政治、讲科学、讲奉献,不怕苦、不怕死,大力协同,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研制任务。1970年12月,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舷号“401”;1974年8月1日,该艇被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核潜艇首艇交付部队使用时,在总结大会上,科研人员总结、提炼,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

导弹核潜艇“巨浪”滔天

鱼雷攻击型核潜艇装备部队后,黄旭华担任总设计师,带领科研人员再接再厉,继续攻关,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经过顽强拼搏,1981年中国首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

1982年10月12日,中国以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奋斗,自行研制的巨浪一号潜射导弹取得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弹道导弹核潜艇取得重大进展。1988年初,核潜艇极限深潜成功,顺利通过严格的定型试验,交付部队。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作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弹道导弹核潜艇服役后,于1988年10月27日进行水下发射试验。一声巨响,巨浪一号从海底冲天而起,直入蓝天,准确落在预定海域,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此中国拥有了海上核反击力量,巨浪导弹成为海基核威慑力量的核心。在巨浪一号研制过程中形成的“赤诚、求是、忘我、砺剑”巨浪精神,为后续固体导弹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不竭动力。

用生命践行使命的水下先锋

核潜艇研制成功后,在部队形成战斗力威震大洋。一代代核潜艇部队官兵牢记党的嘱托,用热血书写忠诚,用生命践行使命,为铸造中华民族海上核盾牌无私奉献。

在核潜艇部队,艇叫“〇九艇”,人是“〇九人”,锤打出响当当的“〇九精神”。最初,从各部队抽调36名官兵组成第一批接艇队员,开始了驾驭核潜艇的艰难历程。面对核物理等高难课程和上万台套设备,官兵们查资料、爬机舱、摸管路、钻反应堆舱……锲而不舍,最后全部通过专家的考核,成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艇员,被誉为“36棵青松”。

在一次远航战备任务中,核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高温、高压蒸汽直向舱内喷射。10名共产党员组成抢险队,机电长孟昭旭带头第一个冲上去。核辐射环境作业,严格规定了时间上限。孟昭旭在蒸汽弥漫的设备中间反复排查找到了故障点,但规定时限到了,他不顾堆舱外战友们的一再催促,毅然把危险留给自己,一鼓作气排除故障,被战友们誉为“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孟昭旭忘我工作,在45岁那年永远倒下了,被部队评为革命烈士。

一次核潜艇正在执行任务,雷达兵穆美田全神贯注地盯着显示屏。突然,一个细小信号一闪而过,他凭着过硬技能判断这是某国新型反潜飞机正在逼近,艇长立即命令紧急下潜。数分钟后,某国反潜机掠海而来,无果而去。穆美田为核潜艇有效机动赢得了宝贵时间。

……

核潜艇官兵把出航当作出征、下潜当作战斗,在大洋中练就了过硬本领,在深海里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以惊人的意志和精湛的技能,创造了世界核潜艇一次长航90昼夜的新纪录;他们用无畏的勇气和科学的精神,不断挑战装备性能和艇员生理心理极限,把核潜艇性能发挥到极致……这是一支让祖国骄傲、令对手胆寒的部队,先后涌现出被中央军委授予“水下先锋艇”荣誉称号的第11艇员队、革命烈士孟昭旭、“核潜艇保护神”焦增庚、“海底铁汉”李洪海等一大批模范典型,出色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

巡弋海疆数十载后,“长征1号”核潜艇2000年退役,经过无核化处理,2016年10月停靠青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码头,2017年4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里,靠的是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回顾走过的路,不忘来时的艰辛,更不能忘记那些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努力拼搏的勇士们。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1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