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是指一些树龄长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树木,是不可再生和复制的稀缺资源,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宝贵财富,是弥足珍贵的“活化石”“活文物”,是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解州关帝庙有着悠久的建庙历史、深厚的关公文化底蕴、精湛的彩塑艺术、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苍翠古朴、遒劲挺拔的古树名木与高大雄浑、气势冠绝的建筑本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殿宇宏敞、乔木蔚秀”“彤庭宏敞、桧柏苍葱”的画面,形成“庙以树古、树壮庙威”的“天人合一”景象。
保存现状
根据《古树名木鉴定规范》标准,树龄五百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实行一级保护;树龄三百年以上不满五百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实行二级保护;树龄在一百年以上不满三百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实行三级保护。解州关帝庙共有160株古树(侧柏130株、国槐22株、卫矛2株、毛白杨1株、楸树2株、桑树2株、皂角1株),其中一级古树119株,二级古树15株,三级古树26株,名木有杨寄生和翠柏等。?
历史文化价值 关帝庙内苍劲挺拔的古树名木与庙宇建筑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关帝庙一千多年来损毁、重建、扩建以及发展的悠久历史,同时也向世人证明了“关庙之祖”的地位。因为古人都有“建庙先栽树”的传统,庙内的古树对于实证关帝庙的创建年代提供了实物证明。比如,在常平关帝庙(与解州关帝庙同属文保所管辖)崇宁殿前1800年树龄的“龙柏”和“虎柏”,与关羽1860余年历史相互印证。常平关帝庙娘娘殿前的“五世同堂桑”的“五次开花、五次结果、五根盘地五枝擎天”的自然现象与庙内供奉关公的“五代家人”巧妙吻合,为关帝“家庙”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激发起广大游客瞻仰关公的渴望。
生态景观价值 从解州关帝庙的俯瞰图片能够清楚地看到,葱葱绿绿的树冠占景区游览面积的70%左右,每年春季开始,庙区里各种鸟类自由飞翔,游客欣赏雄伟的古建筑,赞叹遒劲的古树,聆听悦耳的鸟鸣,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每到暑期三伏天,运城的气温会达到37℃左右,广大游客在烈日下进入景区,一下子就感到凉爽舒适,这完全归功于遍植庙内的参天大树。2021年,运城市旅游局为展示河东文化底蕴,推介旅游资源,面向全社会公开评选“河东八景”,关帝庙春秋楼前的四棵古柏因形态奇特,成为解州关帝庙景区最具代表性的宣传图片,也成为广大游客青睐的打卡地。
管理措施
建档挂牌 二十世纪末,解州关帝庙开始对古树进行普查登记,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进行挂牌建档。近年来,随着关帝庙景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古树纳入管理范围,其档案资料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将每一株古树的编号、树种、树龄、树木长势、树木的具体位置、树高、冠幅、胸径等做了详细的记录。2021年关帝庙对之前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统一更换说明牌,树种、编号、树龄、保护等级、日期、特制的二维码(通过手机扫二维码还能深入了解古树名木科目情况)在保护说明牌上标注。挂牌时坚决杜绝用钉子固定,而是采用可调节的耐老化塑料绳穿过保护说明牌孔固定在树干上。说明牌制作按等级分三种颜色,其中一级古树是红牌,二级古树是蓝牌,三级古树是绿牌,便于广大游客辨认。
日常管护 解州关帝庙的古树名木管理遵循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加强日常管理,每一项工作都按照季节进行安排,并且落实到人,形成制度,常年坚持。
巡查检查 每周不少于两次对所有古树进行巡查检查,以利于及时掌握古树生长状况,发现古树的病害和长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处理。
浇水施肥 根据树木的生长特性,结合气候特点,定期进行浇水施肥,确保古树正常生长。在浇水时按照树木大小、长势,配比肥料进行施肥。
病虫害防治 严格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一旦出现严重危害的现象,要对病因进行全方位客观分析,找出病因根源,进行对症施药。
特殊措施 在冬季下雪天,及时组织员工进行清理,以防积雪压坏树枝;对于栽植于道路边的古树,安装防撞桩,防止机动车辆撞伤古树。
修剪整理枝条 冬春季节,要对所有古树进行修剪,主要是剪去古树上的枯枝、重叠枝、病虫枝;其次是修剪紧邻建筑物屋顶瓦件的树枝等防止其刮扫屋顶;三是为了树形整齐美观,将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有机结合。
重点管护
支撑加固保护 由于关帝庙地处中条山南麓,当地自古有“条山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气候现象,造成千百年来庙内的古树都朝着西北方向倾斜。特别是对于树龄较长的一级古树而言,由于其根系退化,加上树身倾斜,在雷雨大风天气,极易造成倾倒危险,危及游客和古建筑。关帝庙对所有古树进行勘察测量、风险评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每一株古树的倾斜程度、枝干长势、周围环境,分别实施支撑加固、拉线加固。
复壮保护 解州关帝庙的160余株古树中,一级古树占80%,其中800年以上占50%。这些古树一方面随着树龄的增长,根系逐渐退化,营养吸收能力减弱;另一方面,关帝庙经过千百年的重建重修,土壤结构严重硬化、劣化,几乎没有养分供应古树吸收,所以绝大多数古树的生长机能严重衰弱,呈现树叶泛黄、枝条下垂,且极易生虫生病。面对这种情况,解州关帝庙组织专家现场勘察、分析、试验,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制定古树复壮方案,就是将古树需要的营养直接输送到其根部。经过2006年、2011年和2017年对部分古树进行了三次复壮保护试验后,古树变化效果比较明显,长势显著增强,枝繁叶茂,生机盎然。2022年,在之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所有古树以及尚未构成古树级别但长势不良的树木进行复壮保护。
古树复壮环节步骤包括:1.确定复壮坑。结合古树周边的建筑环境、树冠的大小、根系的生长方向、古树的长势等因素确定复壮坑的位置及数量。2.测土配方。取土化验、检测土壤中的成分比例,结合古树生长营养条件,配制专用肥料,然后再和有机肥土和匀使用。3.复壮坑的规格。在确定复壮坑的位置后挖坑(规格为长1.4米×宽1.0米×深1.0米),挖坑时特别注意要保护好根系,四角安装四根柱子支撑护板。4.复壮基质配置。复壮坑挖好后将树枝、松针土、动物油脂、杀虫剂、生根粉等按比例放置,达到营养均衡吸收的效果。5.复壮坑浇水填土。复壮坑回填浇水后,再用细土填满沉淀空隙,即可覆盖护板,护板与四根支撑柱调节好再盖上护布,以防止复壮坑内的填充物质塌陷,影响地面平整。6.恢复地面,安装排气孔。在护板孔上固定安装排气孔,剩余部分恢复地面。所留排气孔既可通气还可进行浇水、施肥、补充基质和细土,为以后复壮保护创造良好的条件。7.覆土整平。再次进行覆土,完成整平工作,然后定期进行巡查监测。
移栽保护 位于关帝庙崇宁殿月台南侧的“运城盐湖047号”古树名木是一株300年树龄的侧柏,其根部距离月台地基不到两米,其树冠距离月台南侧的香炉上方不到五米,因常年受燃香的熏烤,叶子发黄干枯,病害极为严重。为了解决古树保护和关公信俗的矛盾,关帝庙制定了详细移栽方案:以古树根部为圆心,挖一个直径2米,深1.5米的半圆形土球,用麻绳将其整体缠紧,防止土球松散。之后移到提前挖好的树坑里,这个树坑要比土球整体大10厘米,周围填充有机肥和生根粉等,用三角支撑予以稳固,浇水后用土填实。经过后期九年的精心管护,这株古树的生长机能明显好转,枝叶已经转绿,为成功移栽百年古树开创了范例。
立法保护 2016年7月,运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的《运城市关圣文化建筑群保护条例》,将“在关圣文化建筑群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损坏古树名木、栽植未经检验的树(草)”内容列入其中,这是将古树名木的保护和文物保护合并纳入法律法规的立法实践,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