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献的抢救性保护研究——以山东博物馆馆藏红色文献保护实践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孙艳丽

红色文献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发展历程,是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文献资料,蕴涵着十分丰富的革命历史价值。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文献,对于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人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度挖掘阐释红色文献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馆藏红色文献保护利用现状

政策支撑。山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红色文献保护利用,颁布实施全面规范红色遗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建立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编制《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实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包括红色文献在内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资源数量。山东博物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是山东文物收藏和展示中心,各类藏品达40余万件,数量占全省约三分之一。其中,馆藏革命文物近15000件,珍贵革命文物在省内占比接近80%,红色文献约7000件(套)。

image.png

文献种类。主要分为党政军文件、油印宣传品、报纸刊物、根据地货币、票版、军装、锦旗、奖章证章、印章、生活用品、武器装备、名人遗物集品等12大类。总体来看,文物价值较高,精神内涵深厚,涵盖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记载了山东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极其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和弘扬革命精神的生动教材。

保护利用情况。围绕实施红色文献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打造智慧化高标准红色文献文物库房,编撰红色文献示范性研究性丛书、图录,探索红色文献纸质类文物综合保护方法和标准,策划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等,进行了积极探索。“‘五位一体’推进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新探索”项目先后入选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山东省红色文献征集典型示范案例。立项实施全国文保基金革命文物纸质类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项目,坚持最小干预以及修旧如旧原则,实施严谨细致的保护修复,积累了实践经验。以文献数字化和出版整理为重点,开展红色文献再生性保护。结合近年来红色历史主题展览策展,对展品进行表面附着物、褶皱等清理养护。实践证明,针对馆藏红色文献整理利用各个阶段,进行适宜并具有可行性的保护方法及技术研究,将保护嵌入到使用过程中,是推进红色文献有效保护和活化性传承可行性强的方式方法。

红色文献抢救性修复保护主要方法

红色文献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印刷条件和材质相对较差,现有馆藏红色文献多数存在因纸张酸化、脆化严重而无法翻阅的现象。从山东博物馆红色文献保护实践来看,在整理过程中嵌入抢救性修复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对已发生破损现象的文献进行脱酸、加固、修复等,将温湿度控制、防酸、防虫、防紫外线等具体手段运用于文献存藏、缩微复制、展览陈列、数字化等过程中,不仅有效避免文献整理过程中对文献的二次损害,更延续了红色文献的生命。文献修复技术的研究,为馆藏红色文献的修复保护及安全利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红色文献脱酸研究

文献酸化是文献保护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纸质文献酸化是受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呈现的纸张劣化,比如纸张纤维材料、造纸工艺、书籍制作材料、写刻材料等。据统计,我国保存的古籍文献PH平均值为4.8左右。在国内开展的有关文献纸张酸化研究里,所有文献中以民国文献酸化现象最为严重,纸张PH平均值不足4.5。红色文献与民国文献的产生时间、制作材料、装订方式、破损情况等均有相似性,因此用于民国文献的脱酸方式及修复保护方式均可应用于红色文献。

20世纪30年代文献脱酸技术研究已经开始,目前主流技术是液相脱酸法和气相脱酸法。两者均为借助碱性脱酸剂与纸张中的酸进行中和,并留下一定的碱储存在文献中,继续和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进行中和,维持纸张的健康状态,提高文献保存寿命。常用脱酸方式有碳酸氢镁水溶液脱酸法、韦陀法、显色螯合脱酸法等。碳酸氢镁水溶液脱酸法是最常用的脱酸方法,但是不能用于整本的文献脱酸,只能用于单张或者拆解为单张的文献脱酸。韦陀法和bookkeeper是较为常见的适用于整本批量的脱酸方法。显色螯合脱酸法主要是针对油墨类写刻材料所使用。

上述的脱酸方法各有利弊,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脱酸文献类型、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脱酸方法。基本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所使用的脱酸方法和脱酸工艺必须是安全可靠的,在脱酸过程中不能对环境和操作人员造成伤害,脱酸试剂不能对需脱酸的文献造成二次伤害。第二,脱酸效果的要求,脱酸后的文献PH值应在7.5-10之间,碱保留量不低于2%-3%,每千克纸张中含20克的碱储存量。第三,脱酸操作性要求,脱酸工艺应简单、易操作、成本低、易推广,能适用于单页、整本、成批量及各种纸张类型的文献。

文献加固及修复技术

抢救性保护中,并不是所有馆藏文献都具备脱酸条件,除了脱酸技术,还包括对焦脆文献的加固技术和对破损文献的修复技术。对于因材质、受损状态和印刷等不允许进行脱酸抢救的文献,只能采取传统修复和加固技术进行抢救性保护。

馆藏红色文献年代和技术等独特特征决定了馆藏红色文献的修复不能照搬国内传统修复方法或西方文献修复方法。中国馆藏红色文献大多出版于中式装帧和西式印刷融合过渡阶段,当时西方的造纸技术、印刷技术和书籍装帧技术都还在发展阶段,而中式装帧受西方技术冲击使用渐少,产生了中西并存的情况。加之受当时战乱影响,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红色文献装帧、排版、印刷等随意性较大,装帧方式大多为混合式装帧,印刷形式既有双面印刷也有单面印刷,很多纸张都出现发黄脆化造成文献纸张掉渣、解体等现象,因此对文献进行纸张本体加固也是抢救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起相继出现了薄膜加固、单丝树脂网加固、涂料加固、丝网加固、射线辐照加固等多种方式。近些年,随着材料学和修复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纳米纤维素加固方法。英国伦敦博物馆研制迪斯普罗加膜法,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图书馆共同研究的真空加固法,印度国家档案馆研制的有机溶剂融化薄膜法。以上文献加固方法对于馆藏红色文献而言各有利弊,不同的文献可以选择不同的加固方法。

红色文献修复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但存在资源分散、管理操作规范欠缺、基础设施落后、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红色文献整理及修复评价机制,将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建立统一规范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体系。随着国家层面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地结合实际研究出台了一批红色文化条例或管理办法,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撑。但红色文献抢救性保护尚没有形成统一的修复操作规范,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因此,应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全国性红色文献保护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广泛建立馆藏红色文献保护利用协调会商机制。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强、涵盖内容广泛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联动、紧密配合。亟需在各个层面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统一领导协调红色文献的管理、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作。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提出建立市、区两级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机制;《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规定建立市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镇江市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由20个市级部门组成。

建立健全红色文献资源“普查+修复”模式。整理普查是做好红色文献保护挖掘工作的基础。一方面,加大红色文献普查力度,建立全国红色文献联合目录,完整系统反映红色文献现状,为研究开发利用提供条件,并逐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做好红色文献定级,形成全国珍稀红色文献名录和红色文献分级名录。通过数字技术构建红色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不仅能够解决红色文献分布分散、查找难、保存难、获取难等问题,还能为后续人文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范式。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97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