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力量护航文物安全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国文物报

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00余年;荆州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中外闻名的三国古战场,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荆州(江陵)古城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已探明的楚城遗址有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古墓葬800余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07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合并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把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忠诚担当、履职尽责的重要方面,依法惩治和有效防范文物犯罪,围绕历史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持续发力,不懈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城。

image.png

雷霆手段 做文物犯罪的打击者

荆州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璀璨,与此同时,辖区内的文物安全经常受到威胁,涉及文物的违法犯罪时有发生。面对此种情况,荆州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切实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大文物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妥善审理各类涉文物案件。对于被告人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坚决重拳出击、形成震慑;对于存在上、下游犯罪情形的,坚持“全链条、全要素”标准,依法打击盗掘(盗窃)、销赃、倒卖等各环节犯罪行为,有效保护辖区内文物安全。

在一起盗掘古墓葬案中,小刚(化名)等三人携带洛阳铲、探针等盗墓工具和食物来到荆州区八岭山镇林场,在“火烧冢”上掘出一个直径约0.1米、深约4.5米的盗洞。经鉴定,被盗掘古墓葬为“火烧冢”二号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岭山古墓群保护范围内,该盗掘行为对古墓葬文物本体和保存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最终荆州区人民法院判决小刚等人犯盗掘古墓葬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零10个月,并处罚金20000元,剥夺政治权利两年。

2012年以来,荆州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依法审理故意损毁文物罪、盗掘古墓葬罪、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罪、倒卖文物罪等犯罪案件53件,生效判决98人,其中被追究刑事责任97人。

竭尽所能 做文物安全的守护者

文物保护是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性工作,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强化协同配合必不可少。荆州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仅从自身审判职责出发,而且注重加强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文物保护等相关部门的联合协同,研究解决办案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明晰办理文物犯罪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特别是重大、疑难、复杂、社会关注度高或者新型违法犯罪案件查处终结后,多部门会采取联席会议的方式,对案件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各成员单位及时掌握妨害文物安全的相关动态,更好地预防、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

除此之外,也注重与文物单位的协作联合。在办理多起盗掘古墓葬罪案件中,荆州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多次与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协同联动,邀请经国家文物局确认的具有鉴定资格的专家库成员组成专家组,做出相应的文物鉴定,从而为查明案件以及被告人的定罪量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以保证文物犯罪公平公正高效审理。

荆州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始终注重增强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调查取证、专业支持、联合督办等方面与各部门加强协作,逐步建立健全文物行政执法与文物司法保护有机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

春风化雨 做文物故事的传播者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文物作为看得见的历史,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见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荆州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在履行职能严格保护文物的同时,主动延伸审判职能,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与生动丰富的案例资源,让文物保护的声音在辖区内更加响亮。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法院开放日活动中,荆州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组织初中生,旁听了一起盗掘古墓葬罪庭审活动。学生们纷纷表示在庭审中深刻感受到了文物的重要价值,懂得了文物是历史的积淀且具有唯一性,要切实增强保护意识。“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专业的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众多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听了资深法官李德庆关于文物保护的课程后这样表示。荆州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立足文物保护实际,通过现场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为全市文物保护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文物保护课,让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与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了文物保护和责任意识。

为传播保护文物法治声音,荆州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利用法院微信公众号、微博、官网等媒体平台,多次对打击文物犯罪案件进行宣传报道,加强以案释法,着力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针对辖区古墓葬、古遗址众多的特点,刑事审判庭组织专班多次深入村组、学校开展法律宣传,受众人数达万余人。积极组织开展法院“公众开放日”、法治夜校等活动,深入乡村、街道、学校、景区、机关单位等场所开展普法教育与培训,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提升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5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