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小交口遗址考古收获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崔天兴 王肖 姚宗禹 张小虎 郑立超

小交口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交口乡小交口村北,地处东青龙涧河北岸的黄土台塬边坡上,向南隔东青龙涧河与南交口遗址相望。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小交口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本次田野发掘及调查发现了丰富的考古资料,明确了发掘区域在整个遗址中的位置,对于研究三门峡及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以及早期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收获

2021年7月11日至24日,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郑州大学考古专业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目标是搞清楚遗址的基本范围、209国道占压面积以及发掘区域在遗址中的位置。本次调查共发现灰坑80个、白灰面房址28座、陶窑2处以及墓葬4座,同时采集了大量的陶器、石器以及骨器等遗物。

根据遗迹、遗物分布的地点推测该遗址面积约124万平方米,是豫西地区目前所发现的龙山时期遗址面积最大的,也是三门峡地区龙山时期的中心性聚落之一。

发掘收获

此次发掘面积共1000余平方米,共布探方6处,探沟4条。共发掘房址26座,灰坑44处,陶窑4座,墓葬1座。

房址  房屋结构可分为半地穴式、窑洞式、地面式三类。

此次发掘区域内,共发现窑洞式建筑2座,清理1座。仅清理F5,F5残高1.5米,底部残宽1.3米,长3.9米。现存墙壁弧度较大,从剖面形状推测应该为窑洞式房屋,地面和墙壁均经过多次修整。另与F5在同一高度,且剖面形状大体一致的F3和F4同样应为窑洞式房屋。

image.png

image.png

半地穴式房址18座,大部分在居住面涂抹有白灰。保存状况较好的仅4座,根据形制可分为“亞”字形1座、“吕”字形4座,“凸”字形3座,其余均保存较差。其中,平面呈“亞”字形的F6形制较为特殊,房屋内部由两层人为加工的硬面构成,且较高一层西侧含室内灶一处。另F6门道南部立有一石,与房址的“亞”字形布局相呼应,增强了其祭祀功能色彩。

半地穴式“吕”字形房屋共4座,分别为F13、F17、F18、F19。

F13与F17为“一室一厅”的前后室布局,且均在房址北部的生土二层台西侧有一室内灶。其中F13灶址附近摆放有较多的生活、生产工具,如鬲、罐、瓶、纺轮、石斧等。

F18同样为前后室布局,屋内的其他组成设施包括窖穴2处(编号为K3、K1)、性质不明土坑以及火塘各1处。K3位于F18后室西南部,形制规整,内含大量动物肋骨,且其东北处遍布有小范围红烧土;K1位于前室东北,为口小底大的袋状灰坑,内含大量陶片。另东北部发现有一个小坑,编号为K2,坑壁经火烤,内置石斧1件。火塘,位于前室中部,为十分规整的圆形烧结硬面,厚约6厘米。

发掘区内共清理4座陶窑。其中Y1、Y2、Y3相距甚近,且处于同海拔高度的阶地上。4座窑址形状结构较为相近,均为横穴窑,且Y4为双窑室结构。另Y1、Y2、Y3周边均有与之相关的房址、窖穴、工棚以及灰坑,共同组成了遗址内的陶窑手工业作坊区。四座陶窑中,Y3保存得较好,主要由窑室、4条火道以及火膛构成,另在其西南置有立石。

灰坑  发掘灰坑44个,包含袋状窖穴4个。如H14为口小底大的袋状灰坑,坑内堆积共分为三层,厚约3.5米,从其剖面推断其堆积是由中间向四周倾斜。另在H14内壁有涂抹草拌泥的迹象,其南部留有工具加工痕迹,根据其大小以及形状推测可能为木叉。

墓葬  发掘范围内仅发现墓葬1座,墓主人为未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葬,人骨保存情况较差。由于M1位于F15南侧,且相距甚近,推测其为F15的奠基人骨。

遗物  小交口遗址的田野调查及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较多的陶、石(玉)、骨(角、蚌)器。陶器以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篮纹居多,另含少量网格纹、方格纹、刻划纹等,大部分器物在领部及肩部施旋纹,少量素面陶磨光,另在1件陶盉上发现有刻划纹饰。主要器形有侈口罐、深腹罐、小口高领瓮、缸、蛋形瓮、深腹盆、折腹盆、鬲、斝、豆、鬶、盉等。发掘范围内出土较多的石制品及毛坯、废料。器形以石斧居多,另有石刀、石镞、石纺轮、石拍等;玉制品有玉璧、玉纺轮;骨制品以骨(角)锥居多;另发现蚌刀1件。

资源利用方面,小交口遗址发现的大植物遗存有粟、黍、水稻及杂草等,动物骨骼大体上是以家养的猪和狗为主,另有鹿、狍子、鼠等野生动物,但骨骼均较为破碎,可能显示了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

价值与意义

此次系统调查显示遗址范围逾120万平方米,是目前豫西地区面积最大的龙山时期遗址,也是该地区的区域性中心遗址。

根据发掘出土遗存来看,带白灰面的窑洞式建筑、半地穴式的“吕”字形房屋、陶窑、直口鬲、肥袋足鬲等无疑具有陶寺文化风格,对研究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早期国家形成、中原地区夏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区域及调查发现的屋前立石、窑前立石、房屋奠基用人牲M1、灰坑葬等祭祀现象为探讨早期祭祀传统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同时该遗址还出土有王湾三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风格的折沿罐、矮足鼎、圈足盘、高柄豆、蛋壳陶等器物。这些遗存对研究龙山晚期豫西、晋南、海岱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崔天兴 王肖 姚宗禹 张小虎 郑立超)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5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