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及工作回顾
尹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是忻州地区重要的龙山至夏商时期遗址之一。尹村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7年5月至7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发掘,面积为200余平方米。1997年发掘证实尹村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仰韶晚期、龙山晚期、夏时期及早商时期文化,其中夏商时期遗存是遗址主体。尹村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共分为三期,其中Ⅰ~Ⅱ期为夏时期文化,Ⅲ期为早商文化。
202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忻州市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忻府区文化和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发掘,比较重要的发现有夏代人骨坑H13,人骨坑内暴露在外人骨有12具,其中9具人骨位于坑内西侧叠压放置,此中有三具人骨为俯身葬式,其余均为侧身,头向各异,无规律。而北侧坑壁有两具人骨,均为侧身葬式。且一具面向南,一具面向北。东南角坑壁位置有一具单独放置的人骨。该人骨压于灰坑塌陷后的生土上。仰身屈肢,面朝上,下肢伸入坑南壁的龛洞内。并且坑内其中一具人骨有明显的捆缚痕迹,怀疑为被杀死后抛入。
2022年工作情况
尹村2022年工作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继续2021年尹村遗址调查,2022年的调查主要任务为尹村东侧河拱村周围,为区域考古调查完成补上最后一环;第二阶段是对尹村遗址2021年调查核心区域进行重点勘探,确定发掘区域;第三阶段开始尹村遗址2022年发掘。
尹村遗址东侧河拱遗址调查 河拱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旭来街河拱村北及西北台地,该遗址南临云中河,北倚后山。东近牧马北路,西接208国道。其中大西高铁与原太高速南北穿过遗址区。此次复查的遗址面积大约100万平方米。在遗址中共设11个采集点,发现18个灰坑以及两段文化层和一处陶窑遗址。遗址的实际范围远超三普所公布的范围。
遗址内遗存保存良好,并且较为集中。遗存主要集中分布于河拱村西北部和北部。遗址区内多种植玉米、红薯等旱地农作物。该遗址遗物分布较集中,并且遗址两个区域有明显不同。遗址东北及东南部多为龙山-夏商时期陶器,而其中器类主要为有领鬲、细柄豆(豆盘中间突起)、甗腰(有隔)、鬲足、刻划的泥质黑皮陶、绳纹深腹盆残片。纹饰主要为中粗竖向绳纹,中偏细绳纹,未见篮纹。陶质中夹砂占90%以上,泥质很少。陶色以灰黑色为主,偶尔可见夹心,内黑外红褐的黑皮陶。而于遗址西北部区域发现较多仰韶时期陶片,该时期的遗迹主要有2022河拱遗址第二采集点、第三采集点、第四采集点、灰坑H8等,所采集遗物中陶片夹砂较多,泥质较少。灰色和灰褐色较多。器型可见敛口钵(仰韶中期)、罐底部腹片、瓮口沿、鸡冠状鋬手(庙底沟二期)。纹饰主要有横篮纹、左斜向绳纹、浅磨光篮纹。时代应为仰韶中期至庙底沟二期。
尹村遗址发掘区的勘探 2022年5月开始对尹村遗址进行勘探,共分为三个地点。其中第一地点位于2021年尹村遗址发掘区偏西北部台地,勘探面积13000平方米,最后确定为2022年发掘区。第二地点为勘探第一地点时采集陶杯所在地,位于勘探第一地点的北部台地上,勘探面积约1200平方米。第三地点为2021年尹村遗址调查时设立的第21采集点,即石钺采集点,勘探面积约1000平方米,但勘探后并未发现灰土,该地点土层未有扰动。
勘探第一地点宏观上位于尹村遗址中心位置,由该点向北望可直视金山中轴线,并且位于距离云中河五公里以内的台地上,地理位置尤为优越。勘探地点南北长约100米,东西长约130米,面积约13000平方米。该地区地形堆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勘探后发现灰土多集中于南部,并且多为2米以上深坑,灰土上为活土。南部探孔与北部探孔的深度差距较大,北部大多于0.3~0.5米左右见生土。整体埋藏较2021年勘探区更深。
在勘探第一地点时,于小路北侧采集到较完整的夏代麦粒绳纹方形陶杯一件。因此怀疑勘探第一地点北侧有夏商时代遗存,于是以陶杯采集点为基准点勘探。该地点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4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该地点灰土分布较分散,并且灰土上堆积较厚。该地点的平均深度为0.9~1.0米。灰土较少,并且深度较浅,多为1.5~1.8米。并且陶杯采集点附近均为生土,推测可能为单个破坏严重的灰坑,因此放弃该地点为发掘区。
2022年勘探第三地点位于尹村遗址西北部高台,位于遗址的北部边缘,西面近邻断崖。由于采集到一件石钺,因此怀疑该地点为夏商时期的祭祀或墓葬区。而以采集点为基准点勘探面积约1000平方米,但未发现灰土。但是该区域覆盖有0.4~0.6米的扰土层,因此推测石钺应为异地搬运。
2022年尹村遗址发掘收获 2022年尹村遗址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共布探方20个,探沟两条。共发掘灰坑26个,陶窑3座,瓮棺葬2座,以及墓葬1座。发掘区内地层堆积简单,大致分为四层:①层为耕土层;②层为明清时期扰土层;③层为夏商时期文化层,更倾向于商代晚期文化层,最晚可到殷墟一期或二期;④层为商代早期文化层。另外在其他遗迹中发现有大量的夏商时期遗物,如沟槽鬲足、浅细绳纹、麦粒状绳纹陶片、卷云纹陶片等;并且于部分灰坑中亦发现少量早期遗物如仰韶晚期彩陶片等。
2022年较为重要的发现主要有三座“窑箅式升焰窑”样式的窑址、两座瓮棺葬以及一座小型人骨坑。
比较典型的“窑箅式升焰窑”Y3位于发掘区东北部。方向324度。开口于③b层下,现仅残存窑室,火膛残部。现该窑室通体残高1.78米,残顶距现地表2.12米,平面形状近似椭圆形,东西径2.06米,南北径1.70米,残高0.14至0.40米,窑壁之上向内弧收,原应为馒头状拱顶,现顶部已坍塌。窑床厚0.44米,出火口直径0.08至0.12米,平面呈“花瓣”放射状,上下垂直直通火膛。窑床现被烧烤成青灰色。窑门位于窑室东南端,现已残。窑门之下火膛门呈拱形顶,左上角局部塌落,高0.92米,底宽0.48米。上宽0.68至0.80米,壁面均为红烧土烧结面,其烧结面厚0.02米左右。火膛整体呈椭圆形,底径大于窑床直径,弧壁,平顶,平底。火膛前进火口遭晚期坑H18破坏,仅残存长0.50米,宽0.62米。火膛东西最大径2.18米,南北最大径2.20米,高0.92米,烧结面厚0.02米左右。该窑室偏大,可烧制体量较大陶器,窑前工作面被H18底部全部破坏。
而小型人骨坑K2位于发掘区西北部。开口于②层下且打破③b层,坑口平而呈椭圆形,于坑内共清理出土人骨四具。该坑口底基本同大,坑壁较粗糙,基本呈南北向,其南北最大径2.50米,东西最大径1.80米,坑深0.72至0.76米,底部基本平坦。坑内置呈西南东北向人骨四具于坑底。头向西南,从西向东排列人骨存在相互叠压。存在俯身直肢与侧身直肢侧身屈肢葬式。西端人骨无颅骨,其余三具面向不一,有向东、向下、向西。未发现葬具、随葬品,性别为三男一女,属成年人,人骨保存一般。其年代推测为商代早期偏晚。
另外于发掘中发现有两座瓮棺葬,其中W1位于③层中,葬具较为简陋,为甗的上半部并由一件残半的鬲覆口。内有一具婴儿遗骸,头向东,四肢较为蜷缩,骨质保存较差。由于年代较远,婴儿身体大部进入鬲中,只有头骨及少数肋骨位于甗中。而W2破坏严重,葬具为一件三足瓮,保存较差。内有一具婴儿遗骸,头向北,身型较W1更大,骨质保存较差。其中除婴儿颅骨位于瓮内,四肢及躯干均散落在外。
2022年尹村发掘价值和意义
2022年度尹村遗址发掘收获颇丰。虽然发掘面积只有500平方米,但是平均深度较深。发掘区内普遍有0.4~1米的扰土层,并且扰土层下仍有较厚的文化层,给发掘进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022年度发掘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为“窑箅式升焰窑”样式的Y3。而在山西地区类似的窑址多也见于二里头以外的晋南地区,如垣曲商城中发掘的二里岗文化时期的窑箅式升焰窑Y6,而在郑州商城发掘的洛达庙类型的窑箅式升焰窑Y2也与尹村Y3多有相似。
2022年发掘地点位于2021年西北约200米处,发掘遗迹和遗物的时代集中在商代早期,包含二里岗文化上下层,某些遗迹的使用时代可以到二里头文化第四期。主要遗物为有领鬲、翻沿商式鬲、卷折沿深腹盆、敛口斝、有隔甗、短柄豆、假腹豆、盆形簋等,时代基本为商代早期。为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时期文化更迭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翔实的材料。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忻府区文化和旅游局 执笔:王俊 郭银堂 王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