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旌,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也,所以精进士卒也。”宋徐锴按“析羽,谓分析鸟羽连属为之……其竿头则缀以旄牛尾也。”《后汉书·光武纪上》李贤注:“旌节盖即以竹为橦,又析羽缀橦以为节。其异於九旗者,无縿斿也。”山东滕州出土的讲经人物、车骑出行画像石上有这种旌的形象,在出行队列中有两个骑马执旌者,两节串连的旌系于杆首,随风飘起(图1)。
旌不止有析羽做成的,还有以布帛为之者。《周礼·春官·司常》说司常掌王之九旂,旌为其一;《史记·乐书》:“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史记·梁孝王世家》:“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在文献记载中,旌常与旂、旗相属,表明三者同类。成都羊子山汉墓出土的车骑出行画像石,中有一骑马武士执旌,竿首弯曲,上悬一迎风飘起的旌(图2)。或以为此物是幡,案幡本作旛,《说文》:“旛,幅胡也,谓旗幅之下垂者。”从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铭旌实物看,旌亦旗幅下垂。且旌具有标识性,显示出行人的身份和地位,故出行队列中的旗幅飘扬者应为旌。
旌有等级之分,不同身份的人所拥有的旌也有差异。《周礼·春官·司常》“斿车载旌”,注曰“王以田以鄙”;《周礼·天官·掌舍》“为帷宫,设旌门”,注谓“树旌以表门”。《左传·昭公七年》“楚子之为令尹也,为王旌以田”,彼时认为是僭越;《左传·桓公十六年》“寿子载其旌以先”;《左传·成公十六年》“栾鍼见子重之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见叔孙氏之旌以告”,据此可知,通过旌可以识别拥有者的身份。不同身份的旌在规格、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方面有所不同,但现在可考的只有《广雅》所说的“天子旌高九仞,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
旌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大致有四:其一为军权的象征。《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及致民置旗弊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庄王亲自手旌,左右麾军,还舍七里”,《汉书·武五子传》载刘旦叛乱时“建旌旗,鼓车旄头先驱”。
其二是特定的标识。《周礼·地官·司市》“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上旌于思次以令市”,注曰“上旌者,以为众望也,见旌则知当市也”。《周礼·春官·司常》“凡射共获旌”,注曰“获旌,获者所持旌”,由此引申出旌有表彰、彰显之意。
其三是礼仪仪仗。《礼记·曲礼上》“武车绥旌,德车结旌”。《周礼·春官·巾车》“及葬,执盖,从车持旌”,注曰“执者铭旌,铭旌者,将葬之旌”。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铭旌都是丧礼中所用的旌。
其四是乐舞或仪仗中的饰品。据《左传·襄公十年》杜注和《汉书·礼乐志》颜注可知,旌也使用于乐器和舞蹈之中,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图像,常见建鼓架顶部以旌为饰。用于仪仗中的羽葆亦由旌派生而来。《汉书·韩延寿传》“建幢棨,植羽葆”,颜师古注“羽葆,聚翟尾為之,亦今纛之类也”。《汉书·王莽传》“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晋书·舆服志》司南车“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銜羽葆”,羽葆都是与旌相类的以羽毛制作的饰品。
旌节即以旌为节。《周礼·秋官·司寇》“正月之吉,执旌节以宣布于四方”,又说“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美恶而无礼者。凡其使也,必以旌节”,《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这些旌节都是一种凭信或信物,执者职掌各不相同,应是比较原始的状态。汉代以后,旌节被赋予权力或权威的象征。刘歆《西京杂记》载汉“大驾骑乘数”中有“鸾旗车驾四,中道”,据《通典》卷六十四“汉制鸾旗车编羽旄列系幢旁”,可知鸾旗车所载即旌节。《晋书·舆服志》“(皇太后、皇后法驾)女旄头十二人,旗常缠而不舒斾,所谓德车结旌者也。惟天子亲戎五旗舒斾,所谓武车绥旌者也”。河北磁县北齐高洋墓墓道壁画卤簿图中,东西两壁各有1人执旌节,黑色杆,顶端有一球形饰件,其外有细绒毛,下垂铁锈黄色缀饰,上有圆形的暗灰色饰物,下悬一朱红色旌(图3),其上绘白色的云气和神兽,东苍龙,西白虎。《隋书·礼仪志》“旌节又画白虎”,《新唐书·舆服志》“旌以绛帛五丈,粉画虎,有铜龙一,首缠绯幡,紫缣为袋,油囊为表”,这种形象与壁画所绘极为接近。《旧唐书·玄宗诸子传》载史贲进向李璬献策做假旌节故事:“请建大槊,蒙之油囊为旌节状,先驱道路,足以威众”。说明古代旌节制作并无规范性,伪作甚为简易,故《唐律疏义》中有关于伪作符节的定罪处罚。历代史书所记载的卤簿队列中皆有旌节。据《宋史·舆服志》所载,宋代以后旌节与旄节已合二为一。宋杨甲《六经图》、明胡广《书经大全图说》和清《钦定礼记义疏》等书所绘之旌节图,实为汉之前的析羽旌节,并非汉唐时的旗幅下垂的旌节。
旌节还是军权的象征,唐代尤甚。《旧唐书·职官志》“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一“其边方有寇戎之地,则加以旌节,谓之节度使。自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其后诸道因同此号,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节度使盘踞军事重镇,大权独揽,终成唐王朝衰亡的掘墓者。宋王应麟《玉海》卷八五:“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其仪仗队列也扩容了。
旌节也是使节出使时的信物。《唐律疏义》卷十九“节者,皇华出使,黜陟幽明,輶轩奉制,宣威殊俗,皆执旌节取信天下”。宋王溥《唐会要》卷七七“设礼仪,以使者之礼见之,告以出使之意,遂授以旌节而遣之”。五代、北宋时还沿用此例,事见《旧五代史·外国列传二》和《宋史·种世衡传》等记载。
宋代以后,旌节的权威性逐渐遭到毁坏。《宋史·礼志》第七十七“元丰五年,崇信军节度使华阴郡王宗旦薨,听以旌节、牌、印葬”,始将旌节作为随葬品。《宋史·乐志》第九十五“彩云仙队,衣黃生色道衣,紫霞帔,冠仙冠,执旌节、鹤扇”,旌节又被艺人用作表演的道具。《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古者所以置旌节以为仪卫而重其权,今却令带之家居,请重俸,是甚意?”旌节又成为居家的摆设。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卷十五“盖有旌节有神祀”,连祠庙都树起了旌节,可见其泛滥的程度。这些现象表明,旌节同旄节一样,即将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