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承载着党的百年荣光,记录着党的奋斗历程,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铭刻着党的红色印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陕西省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打造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丰富革命文物融入方式,协同育人,彰显革命文物的教育价值”等举措,大力推进革命文物融入思政教育。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指导下,以陕西革命文物专项调查为契机,积极探索革命文物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法,开拓了革命文物融入思政工作体系新格局。通过实地调查、举办革命文物专题展览等形式,将思政课堂“搬进”革命旧址,将革命文物资源化为教材,极大拓展了革命文物的传播范围与方式,丰富了校园红色文化,有效发挥了革命文物资源铸魂育人作用。
坚持实干笃行,革命文物调查硕果累累
2020年至2022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完成了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这是全国文物“三普”后,陕西省首次对革命文物开展的全覆盖专项调查,也是全国率先完成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的省份之一。这是陕西坚决扛起革命文物保护的政治自觉,积极落实中央部署的重要举措。
本次调查按照“夯实基础、深化研究、创新思路、协同合作、精准建议”的工作思路,历时两年,10余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200余人参与,共调查革命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2203处,初步形成了调查与革命文物保存现状检查相结合、与革命文物全维度信息采集相结合、与革命文化弘扬传承相结合的“三个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陕西经验”。
一是摸清家底,夯实了全省革命文物工作基础,全面摸清革命文物分布数量、保存、利用现状。调查历时2年,10余家单位,200余人走遍陕西省全部107个市(县),行程6万多公里,实地调查革命文物2203处,拍摄图片4万余张,手绘及CAD绘图2000余张,调查手稿近3000份。调查新发现革命相关史迹和纪念设施805处,并将其中277处按程序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为公布革命文物名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创新工作思路,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支撑。在工作中创新性地将调查、规划和保护力量联合实施调查,调查内容涵盖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现状和价值评估、历史研究、建议对策等。在开展调查时,对全省革命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数据进行了全面采集,对革命旧址安全和保存状况进行评估,航拍1000多处,三维扫描50余处重点革命文物,获取文物保护、规划等所需相关数据,开展保存状况和安全评估,提出保护利用建议2000多条,形成完整翔实的调查成果,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三是深化研究探索,建立革命文物调查模式,“革命文物”在概念、类型、命名、价值等方面,与历史文物存在一定差异。陕西省提出“研究先行、规范过程”的工作思路,明确各阶段工作内容及标准,探索建立革命文物调查模式。确定了以“以史实为基础,以实物为依据”的基本原则,形成了革命文物调查的基本规范。探索建立了比较科学的革命文物调查、认定和公布程序,理顺了原本存在交叉管理的问题;大量革命文物经过调查并得到认定,解决了革命文物缺乏保护身份的问题,为后续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秉承守正创新,思政“课堂”搬进革命旧址
陕西省革命文物调查过程中,将思政课堂“搬进”革命旧址,旧址作“教室”,文物成“教材”,师生通过完成学位论文、撰写调查心得、绘制革命文物素描、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制作宣传片、举办专题展览等方式,将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课堂,拓展了思政教育新格局。这是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工作的一项有益尝试。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先后联合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参与调查。从黄土高原到秦巴山区,两年多的时间里,师生们踏遍三秦大地。他们用脚步走过一处处革命旧址,用心灵去感受红色文化。革命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革命先辈也不再是一张张固化的黑白图片,走进革命先辈生活过的旧居,踏足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山岭,见到了烈士的后辈和亲属,历史变得生动鲜活、有血有肉。
西安美术学院团队以摄影、速写、漫画、插画等方式记录调查经过、革命文物遗址及历史故事,积极推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结合陕西省黄河流域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将红色文化基因带入课堂教学实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和陕西省革命文物的精神价值贯穿于教学全阶段,做到了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以项目带动教学,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西安理工大学团队作为本次调查的摄影团队,身背几十公斤的摄影设备,翻山越岭拍摄制作图频,进行全程影像记录。“田野考察,比想象中艰苦得多。”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杨玉叶说到,在照金薛家寨革命遗址,调查队员扛着测量、拍摄、绘制仪器穿梭于山寨间,脚踏实地感受革命先烈们那段马革裹尸的峥嵘岁月。一位学生在看过革命旧址后有点哽咽,“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事迹令人动容,可歌可泣!”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张雨婷也对这段调查经历印象颇深,在酷热多雨的7月,双脚被湿漉漉的黄泥包裹,每迈一步都不容易,但每一步都厚重且坚实,好像能够亲身感受到红军长征过沼泽地的艰难。陕西师范大学团队从科研出发,从教育实际着眼,把革命文物调查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把“大思政”课开到了田间地头、村庄巷陌,同时也将革命文物资源带进校园,同思政课堂相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队承担了重要革命文物建筑的绘图工作,通过实地测绘、室内制图等工作提高了调查资料的准确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巧手良医”专门开辟“思政课堂搬进革命旧址”专栏,组织参与调查的高校师生结合调查经历,撰写心得体会。陕西师范大学在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辟“革命文物调查 献礼建党百年”专栏,推送调查同学们撰写的革命文物调查日志。心得体会与调查日志真实记录同学们调查工作中的见闻、感受和思考,同学们用“长知识、悟精神、做贡献”形容自己的调查经历,通过日志能够看到同学们每一处调查都是一次与革命先辈的对话,体会到了同学们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缅怀、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与热爱。此外,各高校同学通过调查掌握了一手资料,完成了学位论文14篇,发布微视频18部。将革命文物与学业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工作成果。
遵循慎终如始,调查成果化为思政教材
善用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的重要路径。为用好用活革命文物这一生动教材,进一步挖掘革命文物价值,深化调查成果转化利用,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田野调查结束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编写了《革命文物的红色记忆》丛书。同时,在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和陕西省文物局指导下,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分别举办专题展览,以展览的形式将革命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使调查成果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2022年9月30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西安美术学院主办的“为有源头活水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展”在西安美术学院开展。展出图片资料782幅,手绘作品112幅,文创产品17组,专业论文11篇,集中反映陕西省革命文物调查过程和成果,体现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版块“踏遍青山——追寻红色足迹”,主要展示田野调查中,高校师生积极深入一线,追寻革命先辈红色足迹的过程与成果。第二版块“心摹手绘——致敬革命先辈”主要展示高校师生结合调查产生的系列成果,包括对革命文物保护基层工作者、文物遗址遗迹等进行观察体验而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手绘作品、调查感想和日记、基于调查数据写作的学术论文等。第三版块“活化利用——赓续精神血脉”,师生提取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红色文化要素,设计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将革命历史与艺术语言相融合,通过挖掘革命文物充沛的文化价值,用专业所长为其赋予更多的表达,以此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为延伸该展览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今年1月19日云展览正式上线,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参观展览内容、重温革命历史。西安美术学院组织所有院系师生参观展览,引导师生从展览中汲取力量,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坚守艺术为人民的初心。展览具有“革命文物宣传形式创新”和“高校课程思政创新”两个突出亮点,达到了宣传教育的及时性、持续性目标。同学们纷纷表示,展览图文并茂地展示革命文物,参观时触景生情,更加体会到革命文物的精神意蕴。
今年6月9日至19日,“为有源头活水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展”在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进行了为期10天的巡展,渭南市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生和社会群众近2万人次参观,展览受欢迎程度远超预期。
今年4月20日,由陕西省文物局指导,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寻觅散落的革命瑰宝——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成果展”在陕西师范大学开展。展览分前言、结语和四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为“革命摇篮: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概况”,系统介绍陕西革命文物的概况,并辅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可移动革命文物图片,如毛泽东主席写下《沁园春·雪》的小炕桌、周恩来签名的《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和朱德司令使用过的毛毯等。以革命文物为主线介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诞生于陕西的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和西迁精神,同时阐释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中的陕西元素,将陕西革命精神置于中国革命的大精神体系中。第二单元“踏遍三秦: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成果”,通过数据、图表和实物形式,展示工作流程、规范和成果,突出此次调查成果的丰硕与创新意义。第三单元“陕西模式: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通过实事求是的规划模式、协同联动的调查模式、革命价值的传播模式、革命内涵的挖掘模式和活化文物的利用模式提炼总结此次调查的创新性成果。第四部分“我们参与:陕西革命文物保护中陕STAR声音”,通过提炼调查日志中关键词和典型图片,如冒雨前行、途中遇险、村民依依不舍等场景,表达参与者的情感历程,激发参观者的共情。
本次展览主要面向高校群体,特别注重让大学生深度参与。展览招募学生志愿者为讲解员,亲自参与讲解服务。陕西师范大学学生秦玉阁在志愿服务群中看到招募消息后,第一时间选择加入了本次活动。她发现,站在引导者、讲解者的角度观展,和参观者的角度很不同,“党团组织、班集体、附小的学生、因海报慕名而来的同学相聚在一起,跟随自己的讲解,共同为文物背后的故事所感动,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展览实际展出60天,参观人数上万人,不但成为陕西师范大学15个院系党团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课堂,而且与西安市中小学等单位开展了多场革命主题教育活动。为了保证参观质量,志愿者团队制定了集体参展的活动方案,重新组织了原本的答题抽奖环节,保留了留言环节,引导孩子们在留言板上写下观展感受,还增加了画画、朗诵、唱歌等教育活动,最大程度丰富孩子们的观展体验。“时光在流逝,时代在进步,但革命先烈的精神永垂不朽!”“少年强则国强”“革命文物无声书写着历史故事,我们要牢记这些历史”,孩子们一笔一画写下的留言,稚嫩却坚实的语言令人动容。展览把学术研究和实践育人相融合,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丰富校园红色文化,使革命文物的丰富内涵成为教育教材,红色文化价值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回望革命路 传承中国红——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展览”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西北大学和西安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目前已经在西北大学开始预展。该展览是对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工作、西北大学革命文物保护研究和思政教育工作成果的全面总结。展览包括“踏遍青山,追寻红色足迹”“上下求索,续写红色华章”“薪火相传,赓续红色血脉”三个板块,围绕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调查主题,展出了西北大学在红色标语和安康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方面的调查实践。展示“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和传承规划”“梁家河知青旧址保护利用提升规划”等规划案例的成功经验;在“小青马修复”“纸质文物修复”等修复工作中的科研探索;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以“弘扬红色文化、服务资政育人”为宗旨,出版《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史纲》《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研究》《话说延安精神》等著作。全面展现西北大学在革命文物调查实践、保护修复、规划利用、价值阐释、传播弘扬中的工作成果。
通过举办革命文物展览的形式走进校园“大思政课”,展览用生动形象的展陈语言、艺术环境和叙述方式,使观众与展览本身形成联动,丰富“大思政课”教学教育内容和形式,让更多学子能够成为革命文物的保护者、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承者。
革命文物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让文物不再冰冷,同时也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红色种子。“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保护好、阐释好、利用好陕西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使陕西宝贵的革命文物资源成为播种信念的“孵化器”、淬炼初心的“活教材”、筑牢底色的“指南针”是陕西文物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将继续依托陕西丰富的革命文物红色资源,深入探索革命文物资源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新方式,教育和引导青年学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育民族精神,做到知史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供稿/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执笔/韩建武 张园 李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