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策展初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覃诗翠

2019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民族文化宫决定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筹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是其中的首展。“民族瑰宝展”自2020年8月开展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反响热烈。该展入选2021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准确把握对传统展览主题守正创新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的首展,如何突破以往馆藏精品展的思维惯性,并为后续的系列展定好位、开好头,是策展团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策展团队在策划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以往的展览注重表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侧面。“民族瑰宝展”则在呈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同时,要更加聚焦于一体性方面,关注和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主线。为此,策展团队统一认识,改变过去展览中强调彰显文化多样性的叙事主轴,升华为更加强调多元背后的一体叙事主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确定以国家统一、多元一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向观众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

根据主题重构原有展品叙事体系

如何表现展览主题?首先,策展团队必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识水平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其次,馆藏并没有变化,还是我们必须利用的最好资源,也具有特色和优势。过去我们重点关注藏品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展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元素。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对藏品的认识角度,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藏品之间也是碎片化、不连贯、不具备很强的逻辑关联性的,需要更换思路来进行内容的组合,发掘藏品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要素,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策展团队认为,通过不同时期的精品文物,讲述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通过挖掘文物蕴含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实证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史实;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观众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根基;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激发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和热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博,小小的展览难以表达它博大精深的内涵。这是策展团队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策展团队利用馆藏优势,选择几个点来策划内容: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紧紧围绕祖国统一、多元一体主题进行展示,形成了“政令安邦”“冠服立制”“美美与共”三部分展览内容构架。

“政令安邦”部分。展示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封赐少数民族官员的各类文书、印玺,展示少数民族及地方官员呈送中央政府的呈文、税收凭据等。这些文物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实行的有效管辖,彰显了其权威性;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其治理过程中采取的“因地制宜”策略,体现了中央政府定国安邦、一齐天下的大略。

“冠服立制”部分。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官服。从官服这一角度讲述历史上中央王朝和各民族地区的政治隶属关系、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实施的治理制度以及对各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有效管辖。中国古代服饰除了具有避寒、遮体、装饰等实用功能,还赋予了“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社会功能。历朝都有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冠服制度,并且均为朝章国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中央政权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大都采取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保持其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上进行管理;而这种差异化的政治制度也充分体现在冠服制度中。

“美美与共”部分。展示类别丰富的各民族文物。不仅向观众展现各民族文物制作的精工之美、独特的风情之美,更展示其传承久远的历史积淀,呈现各民族的互鉴融通,反映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互鉴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融为一体,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和多元化发展。

主题+精品实现展览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一是甄选反映国家统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统一性的文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证。如“明英宗皇帝敕封朵儿只领占为辅善翊教国师诰命”“明孝宗皇帝赐灵藏赞善王敕谕”,真实反映了明代中央政权对藏传佛教各教派采取多封众建政策,以此体现中央政府对受封者的管辖及其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宋代“象州磨勘司新朱记”铜印、清代“车里宣慰使司印”等,都是统一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有效管理的明证。而龙凤、仙鹤、菊花、牡丹及“福、禄、寿、囍”等纹样和吉祥文字在各民族服饰和器物上的使用,也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统一性的明证。这些文物,向观众讲述了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讲述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二是甄选体现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文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元、明、清朝政府赐封西藏地方政府的用八思巴文、满文、藏文、蒙古文、汉文等书写的文书,有力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代贡噶坚赞贝桑布帝师法旨”“清代翁牛特左翼札萨克印”“民国车里宣慰使司命令”等,都是各族人民在缔造伟大祖国中贡献的明证。通过这些文物向公众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解读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讲述历史上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甄选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文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持。鉴选多语种古籍文献、官方文书、印玺,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历程;甄选少数民族官服、生活用品、宗教器物,体现中央政府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方略;甄选“藏族孔雀羽金丝织锦长袍”、“景宁蓝氏祖图”等,表现各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的相互亲近。

四是甄选各民族代表性文物,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积淀着各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如清代彩绘本《百苗图》,是贵州及其周边地区苗、彝、布依、壮、侗、仡佬等民族,特别是支系繁多的苗族群体的生活实录图谱,包括人文景观、耕作渔猎、织染服饰、婚丧嫁娶、歌舞饮食、宗教信仰等领域都有记录,是贵州及周边多民族的珍贵历史资料。铜鼓则是中国南方多民族共有的艺术瑰宝,至今依然被多民族使用,是一种多民族共生共存的文化反映。甄选了汉代冷水冲型十二芒铜鼓,向观众展示其历史的悠远。这些文物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推进文化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源头活水。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3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