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件最新考古出土文物亮相国博——全面展示新时代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进步和辉煌成就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中博

9月14日,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11家央地共建博物馆承办的“鉴往知远——新时代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以2012年以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重点,汇集展示了全国43家文博考古机构近400件最新考古出土文物,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时期,从田野考古到水下考古,从边疆考古到丝绸之路考古的多个领域,包括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青海都兰血渭一号墓等重大考古发现。

展览分为“走向文明”“协和万邦”“海宇攸同”“殊方共享”四个部分,生动讲述了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完整呈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重点文物介绍

image.png

手斧 旧石器时代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原料为角岩,形状呈标准水滴形。手斧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创造并使用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定型工具。具有对称性、多功能性,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被考古学家称为“早期人类心灵之窗”,可用于切割、挖掘、砍伐等。

image.png

带支脚陶釜

新石器时代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近直口,深腹,器表饰绳纹,年代距今约8300年,是迄今中国沿海地区出土的最早炊器。

image.png

连体双人玉玦 新石器时代 石家河文化

2015年湖北天门谭家岭遗址9号瓮棺出土

天门市博物馆藏

左边头像为男性,右边头像为女性,头戴管帽,菱形眼,长发,为石家河文化所特有。

石雕人头像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

辽宁考古博物馆藏

此像为黄褐色砂岩质,采用圆雕手法,面部形象清晰。头顶有冠带饰,垂向脑后。

龙纹禁 西周

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3号墓出土

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藏

在宝鸡地区曾发现过两件铜禁,皆为戴家湾出土,一件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另一件现藏天津博物馆。3件铜禁在形制、纹饰方面相近,细部有所不同,时代大致相同。石鼓山3号墓出土的铜禁是唯一一件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铜禁,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

image.png

青铜盒 春秋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

山西考古研究院藏

北白鹅发现的铜盒是同类器中一次性发现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样品保存最好的。检测表明,铜盒内的残留物是以油脂、植物精油、朱砂及方解石、霰石为主要成分的化妆品,是中国先秦时期化妆品应用的重要实物资料。

曾侯丙方缶 战国

湖北随州文峰塔18号墓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器体方鼓,方盖,方口,方肩,方圈足,肩部对置兽首衔环。通体饰菱形勾连纹,内嵌绿松石。器盖内壁铸铭文“曾侯丙之赴缶硖以为长事”,双耳铸铭文“曾侯赴缶硖以为”,表明了器主身份。

“华孟子”青铜鼎 春秋

山东沂水纪王崮1号墓出土

沂水县博物馆藏

腹内壁铭文5行27字:“华孟子作中叚氏妇中子媵宝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保用享”。意思是说,华孟子制作的这件大铜鼎,是为自己嫁给中叚氏的二女儿做陪嫁用的宝鼎,希望长寿万年没有尽头,子子孙孙永远享用。从铜鼎的用途来看,这是一件作陪嫁用的媵器。

铜杖首 战国至西汉

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12号墓出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双鸟对立站立在台座上。銎近圆柱体,中空,用来纳柄。权杖是一种身份、权威的象征,推测墓主人生前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莲花形铜烛台 辽代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小王力沟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烛台保存完整,置于墓室后室西部,中间为圆柱状杆,可分三节。附件及装饰可分三层,顶部第一层烛台为筒形口、仰莲托。中间第二层在莲叶托中部有方形花蕾,花蕾下三个方形卡槽内嵌入三枝曲柄烛台;烛台的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均为筒形口,仰莲托。第三层为大片莲叶,有两处经过填补的砂眼。圆柱状杆的底部连接三个弯弧蹄形足,足尖呈如意云头状。烛台的各部件分体铸造,焊接成形,然后套接、插嵌组合而成,拆装自如。

image.png

鎏金錾花人物银碗 北魏

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1号墓出土

锡林郭勒博物馆藏

敞口,弧腹,圜底,底部有四个人物头像,口沿下有连珠纹一周。腹部伸展出四组“阿堪突斯”叶纹,将腹壁四等分,每一等分之间的小叶纹之上托着一个圆环,圆环内各捶揲一个人头像,头像皆侧身,高鼻深目,两两相对,三女一男。三女子相貌年轻,发式各不相同。男子中年相貌,头发较短,下颌蓄胡须。该碗与大同北魏墓群107号墓的鎏金刻花银碗、109号墓的鎏金錾花高足银杯及大同轴承厂北魏遗址出土的錾花银碗的纹饰和风格基本相同。有学者认为属于萨珊波斯器形,也有人认为是萨珊波斯属国贵霜—萨珊王国的产品。

鋬指金杯 公元8世纪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出土

热水联合考古队暂存

敞口,圆唇,弧鼓腹,圜底,矮圈足。上腹有一道折棱,口部与折棱间装有一环形把手,把手上部有指垫,下部有指鋬。折腹器这种形制是西方较为流行的器物造型,由此可见西方文化对青海地区的影响。

青釉弦纹三足炉 元代

江苏省太仓市樊村泾遗址出土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内折沿,直筒腹,矮圈足撑地,兽蹄形三足悬空,腹壁饰三道平行宽带纹。施粉青釉,底内外无釉。这种筒式炉是宋至明代流行的一种炉式。此炉器型端庄秀巧,釉色莹润淡雅,恰合文人士大夫复古的追求以及崇尚清雅的艺术品位。瓷炉是常见的外销瓷器品种。 (中博)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79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