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世代生存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以其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遗迹。其中,一大批文物建筑遗存,巍然屹立于燕赵大地之上,自战国秦汉时期至近现代,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传承至今。山海关、金山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清西陵、隆兴寺、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定县开元寺塔(又名定州塔)、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享誉中外,成为游客的打卡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切实履行文物保护职责,积极主动作为,文物保护理念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完成了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正定城墙和隆兴寺、蔚县古建筑群、山海关长城、喜峰口长城等1300多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文物保护维修、展示利用与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加强文物立法,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服务国家战略 主动担当作为
河北文物工作者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文物局、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做好雄安新区和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文物保护工作。
做好资源盘点,助力雄安新区建设。2017年,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简称“河北古建院”)组建雄安新区地上文物调查队,对新区核心区和控制区地上文物遗存开展系统调查,复查文物遗存点41处,新发现文物遗存10处,并对此前已登录的文物遗存点进行核实、更正和定级。同时强化科技支撑,对新区及周边53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数字化技术信息采集,建立雄安新区文物建筑数据库和信息资料共享平台。完成容城县黑龙口燕长城环境整治、安新古城墙临时支护和雄县古城墙保护维修及环境整治、陈调元庄园等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为雄安新区规划编制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文物保护项目成为展示亮点。配合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河北优先安排张家口市文物建筑维修保护项目,完成大境门、蔚县玉皇阁等修缮工程。作为冬奥会长城保护试点,实施了崇礼区明长城岔沟梁牧场段和桦林东段长城保护项目,张家口赛区崇礼桦林东明长城保护展示亮化工程,为冬奥盛会增添了浓重的文化色彩,实现了“长城脚下看冬奥、冬奥赛场看长城”的目标,体现了中国力量,展示了中国风采。
同时,一系列冬奥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为打造后冬奥时代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促进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河北方案。
助力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16年起,河北设立省级长城保护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长城抢救性维护、监控防护、长城监测、保护员培训和装备购置等。按照“原状保护、局部加固、重点修缮”“最小干预”原则,探索科学的长城保护理念,统筹中央和省级文物保护财政资金6亿多元,对山海关、金山岭、大境门等30多处长城重要点段实施保护修缮,完成一批长城保护修缮样板工程,排除了险情,改善了保存环境,长城及沿线文物抢救性、预防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长城保护修缮工程质量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树立了河北样板。
按照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2020年1月,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2021年4月,进一步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等六个专项规划以及《河北省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建筑风貌规划》,构建了河北省“1+6+1”的省级规划体系;公布大运河河北段文化遗产名录;实施了郑口挑水坝、朱唐口险工等重点保护工程;持续推进大名府故城、贝州城遗址、馆陶徐万仓等运河沿线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使古老的运河文化遗产焕发全新活力,彰显时代价值。同时,《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实施,为重点文物保护利用保驾护航。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河北始终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承德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圆满收官。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亿元,河北省文物局加强业务指导,承德市文物局集中优势力量,完成了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100个文物保护和三防项目,使这一清代皇家建筑群重新焕发生机,以全新状态迎接国内外游客。其中,由河北古建院承担设计任务的承德普乐寺保护修缮工程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物保护十佳工程”,承担设计施工任务的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入选“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清西陵崇陵、清东陵裕陵等一批清代皇家陵寝保护修缮工程项目相继竣工,为彰显河北地域明清皇家陵寝文化特色,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的引领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保护第一 推进正定古城等文物保护
近年来,河北文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定古城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主动担当作为,坚持保护第一,古城文物保护维修工作成效显著。国家累计投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3亿元,完成隆兴寺、天宁寺凌霄塔、正定城墙等12项古城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使得这些“国保”文物古迹从周边民居中凸显出来,实现“有尊严地复活”,古城保护与利用双向赋能。深化了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赓续了古城文脉,丰富了古城风貌,美化了古城人文环境,提升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百姓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其间,河北古建院充分发挥省级专业队的技术优势,秉持匠心、坚守初心,圆满完成正定城墙修缮设计方案编制设计、正定城墙及南门系统和隆兴寺天王殿修缮施工任务。
另外,河北持续推进张家口蔚县古建筑群保护工作,并开展蔚县古堡拯救行动。实施北岳庙壁画维修等重点工程,赋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增进民生福祉。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 赓续红色血脉
河北是革命文物资源大省,集中片区优势明显,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价值高、影响大。河北突出“一条主线、两个见证”,实施全省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推进革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项目,完成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修缮工程,推动实施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保护修缮工程。
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古建院开展全省革命文物资源调查,重点对晋察冀、晋冀鲁豫、西柏坡片区革命文物资源进行现场调查,编制完成《河北省革命文物总体保护利用规划》《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保护规划》,以及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及华北人民政府旧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方案、冉庄地道战遗址12处文物建筑、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文工团旧址等革命文物设计方案。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服务国家文化外交
近年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河北省文物局支持文物保护专业团队走出去,积极参与和承担国内外文物保护任务。
配合国家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合作项目,推介传播中国文物保护理念与技术标准。受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委托和国家文物局委派,自2016年以来,河北古建院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实施中国援助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建筑群灾后修复项目,河北方面承担九层神庙建筑群修复设计方案编制和项目管理工作。勘察设计阶段,河北古建院选派20余名业务骨干赴尼开展现场勘察、测绘,历时3个月,完成九层神庙建筑群修复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并通过尼泊尔专家评审,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项目管理阶段,选派一名业务副院长担任现场管理组组长长期驻尼,并先后派数个团组赴尼施工现场检查督导,严格监管责任。经过6年的接续努力,与相关方密切协作,2022年底,九层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任务圆满完成并通过技术验收,为促进中尼文化交流和世代友好贡献了“河北力量”,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河北文物人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河北文物保护团队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河北文物团队在援外工作中收获了荣誉,得到锻炼和提高。下一步,将继续开展三防和展示利用施工工作。尼泊尔总理亲自视察文物修复工程,并对中国文物修复团队给予高度评价。
科技引领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文物保护
2016年,河北率先启动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项目,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利用。按照河北省文物局要求,河北古建院坚持“以文物价值展现为根本,以全方位信息采集为核心,以技术路线优化为引领,以成本集约节约为考量,以数据安全共享为目标”,努力探索文物和古建筑数字化信息采集最优路径,突出前沿技术和文物行业紧密融合,利用VR全景、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方位数字化信息采集,为文物资源展示传播网络化、让文物活起来奠定数字基础。经过数年持续推进,现已完成98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信息采集工作,其中国保274处、省保659处、市县保54处,构建全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完成全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任务。
与此同时,建设完成“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平台”,初步实现文物保护单位数据资源的平台共享。通过平台基础数据库实现文物保护单位档案文献信息的长久保存、动态更新;管理信息数据库可以实现文物保护单位“四有”“三防”情况的层级动态管理和监督;现状信息数据库可以实现文物本体数据展示以及保存状况的年度动态更新,为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部署,以及古建筑史、考古等相关研究提供了技术数据支撑,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续利用奠定基础。
河北古建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深度合作,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理信息、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对长城、大运河两项线性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点段进行遥感执法监测,建立省级文物行政执法预警系统平台,有力提升文物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预警能力,为长城、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加强学术研究 挖掘阐释文物价值
近年来,河北坚持文物维修保护与研究齐头并进,在高质量完成文物保护工程的同时,深入开展文物研究阐释和价值挖掘,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出版了《河北省革命旧址调查报告》《流淌的文化——河北大运河遗产》《河北省石窟寺调查报告》《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信息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专著;推进《河北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正定隆兴寺保护研究》《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河北省革命文物选录》等学术专著编撰出版。此外,还不断探索院校合作模式,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联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完成“明长城整体性理论研究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项目,并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河北古建院立足科研机构属性,引领编制行业规范,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影响力。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编制完成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地方性标准《河北省木结构古建筑勘察规范》《河北省文物保护项目施工现场管理规范》,编制完成《河北省文物建筑保护项目预概算编制审核导则》。承担并完成河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对长城、大运河监测与预警系统研发应用》《石窟寺数据采集工作中四位一体成像技术的研究应用》,将现代科技手段与文物保护研究和科学监管深度融合,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利用。
河北古建院积极参加青海玉树灾后文物修复工作,2014年4月,被玉树州文化体育局授予“玉树灾后文化重建文物修缮先进集体”称号;2018年,由河北古建院承担设计任务的故宫宝蕴楼修缮工程,获得“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称号;2022年7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该院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新时代,新作为。河北将继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一代一代的河北古建人,秉持“择一业终一生”的坚定信念,以匠心守初心,以初心致未来,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为不断推动河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续写河北故事新的辉煌。 (供稿:河北省文物局 河北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