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山牛背脊骨战斗遗址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内容阐释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胡义斌 明胜 姜红胜 宋海超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万里长征中不畏艰险,用生命与热血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国家的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湖北省英山县牛背脊骨战斗遗址的清理保护和展示工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内容阐释的探索提供了生动案例。

陶家河: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

1934年9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移驻湖北省英山县陶家河,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做好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准备。在驻扎期间,他们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召开省委第四、第五次常委扩大会议,号召广大军民为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而继续奋斗,重建了鄂豫皖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让大别山红旗不倒。

1934年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央指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开始长征。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艰苦转战近万里,人数不减反增;在长征途中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战士平均年龄最年轻、最先到达陕北,成为主力红军的先导,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别具特色的光辉篇章,毛主席曾说:“红二十五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牛背脊: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的见证

红二十五军还在牛背脊骨山修建防御工事。1934年10月28日,牛背脊骨反“围剿”战打响,战斗期间敌军派出轰炸机对牛背脊骨进行轰炸,战况激烈。31日晚,面对三路合围与敌强我弱的战斗态势,鄂豫皖省委决定,为保存红二十五军实力,放弃陶家河根据地,向北转移。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后,群众将牺牲的红军英烈埋葬在牛背脊骨战斗遗址南部。牛背脊骨战斗充分体现了红二十五军惊人战斗能力、顽强的战斗作风以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前的重要战斗之一。

image.png

牛背脊骨战斗遗址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及大别山南麓的牛背脊骨山峰上,地理坐标北纬30°55′51.4″,东经115°54′47.8″,海拔高度998米。遗址主要可分为战壕遗址、飞机轰炸平台、红军墓等部分。通过红外滤波测绘和调查,发现战壕遗址共分三段,主体为牛背脊骨山脊上的战壕,其次为猫儿尖山脊处的3号战壕与4号战壕。其中牛背脊骨战壕遗址整体平面呈弧形,部分地段有双重环形、弧形战斗遗址等形制,总体长度约140米。3号战壕整体呈现弧形,长约50米,4号战壕呈“一”字形,长约10米。战壕宽约1.5米,深约0.8米,横截面呈沟渠状,两侧坡度整体外侧缓于内侧,高度外侧亦高于内侧。飞机轰炸平台位于遗址南侧,地势低于战壕遗址,为敌军轰炸形成,在牛背脊骨山脊南部埋有数座无名红军墓。战壕遗址依山就势挖在山脊上,从地形、战斗遗址布局及双方攻防态势看,战斗遗址功能有正面阻击(弧形和“一”字型战斗遗址),正反两面阻击(环形战斗遗址)防腹背受敌,火力交叉无死角阻击(突出三角形战斗遗址)和重机枪或迫击炮阵地(凹凸战斗遗址)。战斗遗址构筑布局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攻防体系。

在对战斗遗址进行预防性保护后,如何保存遗址原貌,成了保护遗址的首要问题。在清理过程中,为保护遗址的自然环境,对战斗遗址两侧的映山红及松树等进行保留,为兼顾展示效果,适当减少战斗遗址内部的植被数量。战斗遗址区域内土壤以沙石混合为主,环境稳定且渗水性好,为维持战斗遗址原貌保护提供了基础,因此未采取物理、化学手段对遗址进行加固、渗水措施。但仍需注意极端天气对于战斗遗址的影响,减轻自然环境对战斗遗址的破坏。在后续的建设和展示开放过程中,如果对战斗遗址产生破坏,将进行及时的遗址养护和修复工作。

战斗遗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亮点

战斗遗址见证红军非凡历程,是研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发扬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对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战斗遗址的重要性。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开展了红军战斗遗址的保护工作。如长汀段中,松毛岭战地遗址内完整保存了当年红军战斗遗迹;抚州段中,通过建立饶家堡战斗遗址公园,复原战斗遗址和碉堡遗迹,保护红军战斗遗址;靖州段,岩崖山战场发现有数量众多的战斗遗迹,主要分布于山头,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红军长征历经大小战役数百次,战斗遗址作为长征精神最直接、最震撼人心的见证,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急需加强战斗遗址的发现、研究、保护和展示工作。

加强战斗遗址资源梳理。针对目前红军战斗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情况,在公园建设过程中,首先应重视对遗址调查工作。在后续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过程中,重点关注内容不应局限于地面建筑,还应关注、寻找红军在各大战役中修建的军事防御工事。其次要重视对于各大战斗遗址的预防性保护,根据战斗遗址的目前保存情况及后续展示的需要,对遗址进行实地调查、专业测绘、病害评估、植被清理等工作。现存的战斗遗址多位于交通不便之处,在调查过程中可联合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走访当地居民,征集相关遗物,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发现更多遗址背后的故事。

发挥战斗遗址的展示作用。在完成战斗遗址现状及价值研究后,要将战斗遗址的展示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加大战斗遗址的活化利用力度。在战斗遗址保护方面,应始终坚持保护为主,以恢复战斗遗址原貌为工作目标。将遗址与革命旧址相结合,形成长征文化遗址群,以“纪念馆+旧址+遗址”总分展示场所,凝练总分阐释主题,集中讲述红色历史,赓续红色文脉。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6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