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白玉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爱民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一带,是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两周时期的大型邦国公墓,先后经过两次考古钻探与发掘,出土文物3万余件。虢仲墓是截至目前虢国墓地已发掘清理的形制最大、规格最高、出土器物最丰富的一座大墓,出土的玉器不仅器形大、数量多、类型全、雕琢精,而且造型多样,在周代墓葬考古中极为罕见,特别是虢仲墓出土的白玉器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虢国国君的等级、地位和财富,是西周时期玉礼文化的典型代表,现特选其中的数件精品,以飨读者。

image.png

龙纹白玉璧(图1) 出土于虢仲墓内棺内的殓衾之上。外径19.1厘米、孔径7.3厘米、厚0.55厘米。由上好的和田白玉精制而成,局部受沁成黄白色或黄褐色,器身边缘略有磨损痕迹。玉质较细,微透明。体较厚。正、背面纹样相同,均饰大方流畅而富于动感的变体抽象龙纹。玉璧是“六器”祭天的礼器。虢仲墓出土20余件玉璧,其中龙纹白玉璧仅此一件。其质地晶莹透润,造型规整大气,纹饰线条流畅,富于动感;制作精细,工艺考究,是虢国玉器中的佼佼者,被誉为镇馆之宝。

1701661058969.png

素面白玉琮(图2) 出土于虢仲墓墓主头部西侧,通高2.6厘米、截面边长2.1厘米、射高0.4厘米、孔径1.2厘米。玉质细腻,微透明,有黄褐斑。内圆外方,有射。体较矮小,射较短,四面中部各有一道纵向凹槽。上端射一侧有一斜圆穿。西周时期玉琮的用途是多方面的,有的作为“六器”之一,祭祀大地,有的具有敛尸之功能,有的小型玉琮作为装饰品。这件玉琮随葬位置在墓主头部,体型较小,近口沿处有小马蹄形穿孔,这种穿孔玉琮不多见,推测其功能是用来穿系佩戴的。

image.png

多璜组玉佩是西周时期贵族们身份地位的象征。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的六璜联珠组玉佩(图3)最为引人注目。它是墓主人生前挂于胸前的大型佩饰,总长度达140厘米,单件玉器共计293件(颗),分为上下两部分。六璜联珠组玉佩中的6件玉璜分别是叠尾人首纹璜两件、缠尾双牛首纹璜一件、透雕人龙纹璜两件、人龙合雕纹璜一件,均为上好的和田白玉制作,玉质温润细腻。这6件玉璜器形大,璜体厚,材质好,雕琢精,配以红玛瑙、绿松石,璀璨夺目,华丽无比,是西周时期一组极为罕见的白玉精品。

image.png

人龙合雕纹璜(图4),长13.4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白玉,玉质细腻,透明。呈拱弧形,两端有穿孔。器身较薄。正面饰二组相背人龙合雕纹,侧视人首纹在上,变形龙纹在下。两端各有一圆穿。此件器物和另外5件相比,质地稍显单薄,单面施纹且纹样简略,可能不是同时制作,应是此组玉佩中的后配之物。

image.png

透雕人龙纹璜2件(图5、图6) 两璜质地、形制、纹样基本相同,大小略有差异,一件长14.8厘米、宽3.4厘米、厚0.7厘米,另一件长14.3厘米、宽3.8厘米、厚0.7厘米,皆白玉材质,个别部位有黄褐斑。玉质细腻,微透明。透雕。正、背面纹样相同,饰侧视人首纹,长发曲而上扬,横臣字目,云纹耳,曲肢;人首纹上端负一侧身回首龙纹,张口,上唇上卷,臣字眼,长尾,龙爪抓于人首长发之上。身饰重环纹。一端有一个圆穿,另一端以镂空处为穿。两件璜玉质温润,纹饰精美,其镂雕工艺精美绝伦,乃同类璜中不可替代的精品。

image.png

叠尾人首纹璜2件(图7、图8) 尺寸一样,长14.4厘米、宽3.8厘米、厚0.6厘米,璜的形状、质地、纹样、玉色相同。皆为白玉,有黄褐斑。玉质温润细腻,微透明。正、背面纹样相同,但方向相反,皆饰侧视人首纹。长发曲而上扬,张口,横臣字目,云纹大耳,人体作斜角叠尾状。两端各有一圆穿。经仔细观察,这两件玉璜一模一样,应是一件玉璧对剖成两璜,是《周礼》中“半璧为璜”的最直接物证。

image.png

缠尾双牛首纹璜(图9) 长13.7厘米、宽3.6厘米、厚0.7厘米。白玉,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温润细腻,透明。双牛首外向璜的两端,牛尾于璜的中部相互交缠。犄角向上内卷,阔鼻,椭方形眼,颈下为作缠绕状的条形身躯。身上饰单排无珠重环纹,在其条形身躯中部靠近璜身上下两侧各饰均匀纤细的线纹。正、背面纹样相同。两端各有两个小圆穿孔。

image.png

圆锥形玉柄形器(图10) 出土于虢仲墓椁室的西南角。长20.1厘米,最粗处直径1.7厘米。局部受沁呈黄褐色斑纹。玉质温润,微透明。整体呈圆锥体。柄部略内束,末端有锥形尖。柄中部饰凸弦纹。上端顶部为半球形,末端锥尖呈三棱形。器身饰5组10周凸弦纹,每组纹样间饰螺旋纹。这件玉柄形器是虢国墓地出土的最长、最重的柄形器。经专家鉴定,系和田玉之羊脂玉制作而成,纯白如脂,温润晶莹。制作年代为商代。

image.png

人形白玉佩(图11)  出土于虢仲墓棺内的殓衾之上。高5厘米、宽1.8厘米、厚1厘米。玉质温润细腻,透明。人头上有冠,口微张,臣字目,鼻微凸,双臂趋于胸前,下肢呈跽坐式,臀部刻有“⊕”符号,足下有短榫,榫上有一小穿。正、背两面纹样相同。制作年代为商代。

人龙合纹佩(图12) 出土于虢仲墓棺内的殓衾之上,是项饰的重要部件,高4.8厘米、宽4.3厘米、厚0.6厘米。白玉,有黄褐斑。玉质温润细腻,透明度好。正面饰反向双人龙合纹,臣字眼,凸睛,细长发曲而上扬又下垂。背面素面,有一斜穿。

龙纹方形玉佩(图13) 出土于虢仲墓棺内的殓衾之上,是项饰的重要部件,长5.5厘米、宽2.3厘米、厚0.4厘米。白玉,质地温润细腻,透明度好。作长条形薄片。正面饰四条龙纹,龙为椭圆形目。两端各有两个小圆孔,分别透穿于背面平面上。背面有一道纵向切割痕。

凤鸟纹白玉佩(图14) 出土于虢仲墓棺内的殓衾之上。长径4.5厘米、短径2.5厘米、厚0.5厘米。白玉,青白色,受沁处呈黄褐色。玉质温润细腻,半透明。两端各有两个圆穿。椭圆形,正面略鼓,背面平,正面以椭圆短径为中心两边分别饰纹样相同的凤鸟纹,尖喙,圆目;背面光素无纹。

虢仲墓出土玉器1000多件,是两周时期随葬白玉最多的墓葬。据《虢仲墓出土玉器的科技分析与相关问题》一文披露,在分析测试的395件(组)玉器中,就有白玉110件,青白玉230件(组),如此多的白玉,为研究中国的玉文化以及西周的用玉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了解虢国人的精神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西周崇尚白色玉,尤其珍褒和田白玉。白玉玉色纯正,温润而有光泽,质地坚实细密,泛蜡或油脂光泽,深受人们喜爱。古人认为白玉最为珍贵,西周使用的最为贵重的玉器,一般多用白玉琢制。西周时期白玉是所有软玉中最重要的品种,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它的使用被严格限制。《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玄玉而朱组绶……”就是说周天子佩白色玉,用黑色丝带系之;诸侯国君佩青玉,用红色丝带系之。可见,对古代贵族的佩玉颜色、质地、系玉丝带等,也都有详细规定。

虢国墓地的玉器除了周天子的赏赐以外,大量的玉器应出自虢国的治玉作坊。周晚期的青铜器公臣簋铭文记载了虢国国君虢仲“令公臣司朕百工”,“百工”包括治玉之工匠。虢国墓地出土了成组的青铜工具,也出土了极为罕见的铁器。由于铁质砣具的出现和应用,治玉工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虢都上阳城遗址也发现了铸铜、治玉等手工业作坊,实证了虢国手工业很发达,拥有大批手工业工人。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切、磋、琢、磨的玉雕方法,玉器造型纹饰愈加精准,透雕、镂孔得心应手,线条遒劲有力,钻孔匀称光滑,剔地打磨和表面抛光技艺达到了很高水平。

玉是美好的象征,玉器是礼仪的载体,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虢仲墓出土的这批白玉数量之多,类型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玉文化,谱写了先秦时代古玉的华丽篇章,对研究先秦时期人类社会的用玉制度、审美情趣、手工业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4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