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对于公众来说,是个特殊的节日,有太多的情绪需要缓解和释放。经过多次讨论,山东省博物馆决定以“家”为主题,推出一个契合春节氛围、符合大众审美,彰显“家国情怀”的展览。希望在节日氛围里,通过展览进一步唤醒观众对“家国”精神的重新认识,提振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策展团队对展览的定位是“创新性、亲和力、沉浸式,唤醒观众共鸣,创设文化事件”。
2022年11月9日,展览正式立项,进入内容设计环节。展览在内容上力图表现山东人的特质,为此,策展团队提炼山东自古以来的人文精神,深入挖掘山东“礼仪之邦”的深厚内涵,将展览内容框架结构初步定为“春色满园”“诗礼传家”“福寿祥和”“琴瑟和鸣”“家和睦邻”几个单元。“春色满园”单元旨在表现春节欢庆与祥和的同时,展现新一年的生机和希望。“诗礼传家”单元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由孔子开创、被发扬至今的“诗礼传家”家风文化;“诗礼传家”不仅承载着中国人关于文化的记忆,更加彰显了中华优秀的家风文化。“福寿祥和”单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联系在一起的“福”与“寿”,展现了独特的“福寿文化”;福寿绵延,既是对长者的祝愿,也是对家国兴旺的祈盼,其所表达的终极目标则是中国人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琴瑟和鸣”单元展现的瑟和鸣、夫妻和顺,是家庭稳固的根基,也是中国传统“合”文化在新时代家风中的体现。“家和睦邻”单元讲述了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的一个朴素的生活道理——“远亲不如近邻”;顾好“小家”,守好“大家”,邻里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展览各部分互相依托、互为补充,从微观层面小家所展现的“诗礼传家”“福寿祥和”“夫妻和顺”上升到宏观层面大家的“家和睦邻”,构成了最能体现“家和”精神的完整内容。
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最重要的职能是通过策划展览让文物活起来,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此,策展团队为展览选择展品的定位是深入挖掘馆藏藏品资源,让深藏在库房里的藏品走出“深闺”。展览共展出展品200件(套),既有级别较高、出境率频繁的“明星”文物,又有较少展出或几乎从未展出过的“普通”藏品。其中有许多是观众非常熟悉但是首次见到的展品,如非常“接地气”的民国时期的眼镜盒、康有为写的“福寿”字联、马面裙等等。这些文物展现出山东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了极具山东本土特色的“家和”风尚。
2022年11月28日,展览内容设计框架初步确定,形式设计随即启动、跟进。根据展览内容,陈列部的设计师首先对面积为995平方米的展厅空间进行设计规划。经过多次探讨后决定,在空间分布上把“家”的概念融入中心场景,围绕中心庭院、中轴设“中堂”与“福寿延年”两厅,左右设“书房”与“闺房”两室,物化再现了儒家的“礼”文化,展览空间布局均衡有序,情景再现儒家思想的“中和之美”,形成“人在展中、展在人中”,观众与展览深度交融的观展氛围。
序厅的设计,开创“人+物”的展览模式。序厅两侧的“家门”寓意“开门大吉”,中间按照厅堂的样式放置一对座椅、桌上摆放精致的迎春盆景,这些细微的设计赋予了“家”以灵魂和生命气息。“家”里有“人”才成为“家”,观众的参与构成了完整的展示。事实证明,这里成为观众打卡拍照的必选之地。紧接着,展览开篇以山东济南的一个街道“林祥南街”清末民居为创作蓝本,实景打造了一个四合院,院中布置了盛开的花树、水缸中有游来游去的鱼等细节设计,营造一个吉庆有余、喜气洋洋的氛围。这个空间也满足了观众打卡,参与其中的需求,形成了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围绕烘托展览主题以及重点展品展示,合理配置了丰富的辅展展品。共设计制作辅助展品、展项50余项,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展览序厅两侧的墙面以“家和万事兴”与“事事顺心意”的镂空装饰寓意开启的家门,移动隐形的展标搭建为观众“回家”设置了最切合的语境;场景复原式的四合院实景进一步烘托了家的氛围;分布于展厅中的书房场景、中堂场景、闺房场景、庭院场景无限延伸了有限的展示空间,构建千万中国人心中的那个“家”。
通过合理利用文物复原、艺术品创作、多媒体技术,在有限的展示空间内拓展了展览信息,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以多维度的辅展手段提升陈列的吸引力和解读的深度,强化体验感和参与性。
背景资料的选择也费了一番功夫,如展厅的重点位置放了一幅大的背景图,这幅图为山东省桓台县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孝友图册”中的一个画面,一幅“岁朝图”,画面中全家人团聚守岁、其乐融融的场景与春节的气氛非常吻合。山东淄博的新城王家是绵延数百年的世家大族,以这幅画面为背景,对于“家和”这一主题更具特殊的意义。
展览也非常注重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展教融合方面,把展厅设计成为一个社教体验空间。展览期间,专业社教团队与志愿服务队开展定时导览,专题导览,扩展观众对展览的理解。策划了木版年画、“福”字拓印、投壶习礼等互动活动。通过对观众感官的直接调动,寓教于乐、寓情于景,让观众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1月20日,农历二十九,晚上6点多,保卫部封了库房门,关闭博物馆3号展厅的大门,“家和展”布展完成,敬候大年初三的“开门大吉”。
团队坚守到了2022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回家的时候,平日里济南最忙碌的经十路上已行人寥寥,看着夜幕下城市的璀璨灯火,大家心里很充实。记得曾经和同事聊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累、这么忙,心里还很高兴?”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源于热爱。”是的,博物馆同仁都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博物馆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使命,作为其中的一员,为观众办好展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的自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