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谈展览如何实现空间的“在场”与历史的“互文”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翟晓楠

1701768027480.png

一走进三苏祠,游客就会听到三苏祠博物馆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进入古建筑区域,游客常常问道:“既然这里是东坡先生的故居,那他小时候住哪间房?他父母、弟弟又住哪间房?”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因为三苏父子生活过的北宋时期的故居早已不存,现存三苏祠是依祠堂格局而造,主体建于清代初年。问题虽然无解,但是背后折射出的游客心理却值得关注。当他们走进最熟悉的,也是语文课本出现古诗文数量最多的作家家中:也许走过的三苏祠的石板路,东坡也曾徘徊过;听到的鸟语风声,东坡也曾静听过;看到的每一株绿竹,就是东坡眷恋的“修竹数百”的后代……也就是说,游客因为对三苏父子尤其是东坡的认识,改变了对于这一空间的感受,不是把三苏祠视作一个木材、砖瓦、花木堆砌的古建筑、园林空间,他们期待在三苏祠这个特殊的空间中感受到东坡存在过的痕迹,把阅读到的东坡故事找到一个体验、证实的地方。

“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关注两大主题,一是家风家教,二是家国情怀。据各种宋代文献记载,三苏家风家教的故事绝大部分都发生在三苏祠所在的空间内,这些故事正是一个能够让游客体会到三苏父子“在场”的空间,以及900多年前三苏祠作为三苏故居与当下的“互文”。有效地在展陈空间演绎这些故事,正是回应游客游览三苏祠期待的绝佳机会。

有鉴于此,团队策展之初便决定不同于传统布展于室内展厅的形式,而要充分利用三苏祠古建园林,打造一个室外古建园林与室内展厅联动的展示馆,用传统意义上古建园林区域的“家”与式苏轩现代展厅的“家”共同敷演三苏故事。

由于式苏轩展厅位于三苏祠深处,而游客的参观动线一般是游览了古建园林区域,再步入式苏轩。所以,策展团队在古建、园林区域设置与环境融合的10个语音打卡装置,内容是与展厅展陈关联的填空题,打卡装置分别设于古建园林各个角落。游客沿着集章卡片上地图的提示游览,如进行地图寻宝一样集章,最后一个盖章处设于式苏轩门口,完成集章就可以进入式苏轩游览。而且为了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完成集章的游客还可以凭借卡片兑换一份文创礼品。今年6月8日当天下午开展,随即完成集章、兑换奖品的游客就多达数百人。

式苏轩展厅内部家风家教区域设计为三苏父子第二个“家”,这个家中也点缀了诸如月洞门、宫式门、梅花窗、壁橱、书架、绣墩、屋檐、直棂窗、圆窗、圆桌、台等古建筑家居元素,既有装饰功能,也有使用功能。如:壁橱、书架作为文物陈设的展柜;月洞门、宫式门、梅花窗、直棂窗、圆窗部分作为空间的隔断,部分作为装饰,部分作为辅助艺术装置的外延;绣墩既是搭配现场展陈内容的装置,也可以作为游客休憩的椅子等等。游客在展厅中,穿行于古色古香的门廊,置身于飞檐轩窗之下,隔着壁龛花窗观赏文物,坐于高台对面的台阶上观看高台上的家风家教故事短片,定能感受到:正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空间中,发生过三苏家风家教的故事。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与大多数以文物、展馆见长的博物馆不同,而是一座以不可移动文物,以古建筑、园林为主体的博物馆。博物馆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很难使用现代化的布展手段实施展陈。本次展览既使用新修的数千平方米现代化展厅,也利用三苏祠独有的古建园林,改变了传统展览以室内展厅中上墙图文、文物组合的形式,形成1500平方米现代化展厅和古建园林组合的全园式展览,把三苏父子的家风家教故事还原、再现,让观众在三苏父子的“家”里感受三苏家风家教的魅力,回应游客进入三苏祠的心理期待,也探索了古建园林文物的活化利用新路径。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14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