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前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的一座道教宫观由宋德方首倡、潘德冲主持开始修建,直至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纯阳殿壁画竣工,施工周期前后长达一百一十年之久。新中国成立之初修建三门峡水利工程,为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举全国之力攻坚克难,用十年将其整体迁移到芮城新址。这便是我国至今唯一保存元代建筑原貌土木建构结构的官式建筑群——永乐宫。七百年后,这些永乐宫珍品大放异彩,“观妙入真——永乐宫的保护与传承”于2021年7月10日在山西博物院会展中心开幕,讲述永乐宫的前世与今生、保护与传承。
为了筹备此次展览,策展团队从前期策划到文本大纲确立再到内容方案定稿直至后期施工布展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实地考察、搜集丰富的背景资料和展品数据,反复核实、研究、确定文本内容。陈列大纲修改了数次,每个内容都要有依据。不仅为后期的设计提供了重点展品目录,更有充实的设计思路。但从文本到形式实施的过程中还是遇到诸多问题,尤其是前期的设计,先后修改5稿直至最终定稿。如若按最初选定的共有142组280件余展品,展览面积预计为800平方米,展线360多延米。可到平面布置设计时却发现受到展览空间的制约,很难将这些珍贵的文物悉数展出。策展团队并不想放弃原有方案,先将之前预估的展览面积扩充到1200平方米,展线增加到400延米,并前往实地再进行复测,结合展览场地的空间对展出效果反复商讨、研究,平面布局的方案更是修改再推翻,推翻再修改。直至最后定稿还是忍痛精减了一部分展品和相关展览内容。最终确定展品数量137组221件。类似的考虑在之后的设计中也比比皆是。整个设计过程不断添加,又不断“拿掉”。不断地修改是为了配合展览的整体效果,为了能找到展览中不可改变的重要核心,更好地连接观众,一些相当优秀的设计不得不遗憾退场。
此次展出的镇展之宝——三清殿琉璃鸱吻和正脊的组合在前期设计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原定方案是想将三清殿、重阳殿、纯阳殿三大殿共六件鸱吻做阵列式展示,放置在展览主展线中,观众可全方位观看,正脊跟随其后,补充说明永乐宫的建筑建构。但此次展场的空间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即整个空间内部平均分布的十三根承重柱。这些柱间距都在6.6米到7米之间,很大程度上把规整的空间分割细碎,无法做到在主展线上四面观看。之后又将此展线调整到展厅西侧长度为17米的完整展墙,经过图纸规划和现场对展品的测算,此方案还是行不通,原因是此次展出的鸱吻体积大、重量重,三组六件展品一字排开加上展台的尺寸使现有空间无法满足。策展团队在两种方案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只能从内容上做调整,忍痛从三组鸱吻中选取修复后较为完整、最有代表性的三清殿鸱吻,并和正脊通过组合展示的方式复原建筑原貌。用展览的实物再以它们的存在本身激发观众的探索与思考。最终的展示效果可让参观者近距离面对展品的同时还仿佛置身于大殿顶部,用一个全新的视角俯瞰巍峨的三清殿,不仅欣赏到元代精美的琉璃构件,而且引发观者共鸣——如此庞大的建筑构件搬迁过程的复杂艰难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体验感是在永乐宫实地也无法获得的,更为第三部分的迁建做出了铺垫。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组展品在布展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困难重重。首先是展品的陈放方式,因较大的鸱吻无法用一整块琉璃烧制,是靠拼接而成。而此次展出的三清殿鸱吻高3.02米、宽1.9米,由五层七块琉璃拼接而成,每块的重量都在200~400斤,算下来一个鸱吻就近一吨重,中间正脊共15块,每块重200~300斤,总重量也接近两吨。这样算下来整个组合展示的重量近4吨,相当于一辆中型汽车。这样的重量普通台座无法承受。于是在前期施工阶段,将展台内部支撑材料做成钢架焊接。为了稳定台座又将整个展台与背后承重墙面做固定连接,确保展品摆放后的稳定性,做到万无一失。
展品到达展场后,先将鸱吻最下方的两个基座放到展台精确测算好的位置,然后用定制钢架外侧做保护层后贯穿插入到鸱吻基座原有的孔洞内,并深入到底台之下,与钢架底台焊接,起到固定的作用,之后将第二层的两块琉璃也套入钢架中,随后是第三层,第四层,直至最后一层。这个工作说起来容易,实操起来难度却相当大,首先是每块琉璃的重量单靠人力很难举起,需要借助吊装装置安装滑轮起吊。其次每个琉璃件中的孔洞并不是完全相通的,钢架要贯通插入需要不停调整每一块琉璃的位置直至合适。组合完成之后,又定制特有的加长螺丝从鸱吻原有的固定孔内伸出与后方承重墙体做连接,加强展品稳固性。
此次的布展难度相较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在没有任何大型文物保护工程经验可以借鉴情况下的迁建创举,微如腹背之毛,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老一辈的文物工作者为永乐宫的迁建工程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与汗水,创造了保护永乐宫艺术宝库的奇迹。
此次除鸱吻外,还替多件展品量身定制固定展架。其中就有山西博物院藏的十九尊木质道教人物雕像。这十九尊元代雕像,通高均在14.5厘米左右,形制小巧精细,有的头戴道冠,身着长袍;有的身穿铠甲,脚踏青云;有的手拿宝剑,目光炯炯。各个形象鲜明,鲜活生动。但由于尺寸相对较小,如若展示高度不在视觉范围之内,欣赏如此细节动人的展品就有些许难度,于是设计展陈方案之时就给每一尊雕像单独制作了一个悬空于台座的展架,这样将展品的高度放置在视觉舒服的范围内,又弱化了底台对展品的视觉影响。
另一件雕塑泥塑残件,则由于残缺部分较多,无法借助自身形制直立,而且展品背面的泥坯裸露也较多,如若展托设计不合理,十分有可能损伤到展品表面。于是先期对展品背面泥坯进行了封闭处理,之后随型画出图样,再制作出完全贴合的钢架固定件,最后使这件展品能直立展示,并配合背后制作的发光线性图版,使观众一目了然这件展品在原塑像的位置,并能使观众近距离观看泥塑冠带、衣襟、飘带等处精美的立粉贴金技法,深度展现展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更拉近了文化遗产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此次展览虽然有些空间上的遗憾,但也有很多惊喜呈现。在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天宫巍峨单元,按原比例3D打印了一套三清殿内的藻井,将三层藻井的结构逼真还原,作为一处艺术装置,放置在主展线上。地面放置有贴膜镜面,可以让观众从仰视和俯视两种视角近距离沉浸于元代建筑内部,欣赏木雕装饰的精华,感受木造建筑中这一繁复的装饰技术。
而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还属第四部分的观妙入真,以国内领先的3D打印技术复原三清殿最为精彩的《朝元图》东西两幅壁画,先进的数字化扫描技术保留了壁画的原真状态和色泽。让观者浸入现代艺术品的原真世界,讨论传统文化的原真性,更深入地思考传统与现代文明之思辨意识。AR技术的加入,即步入此空间之初,就抛给观众一些谜团,通过相关信息提示,让观者自己寻找谜底。这也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丰富了观众的知识获取,凸显了博物馆的魅力。
通过此次策展,还有一些深思。如今展览越来越多,如何能让观众在众多同类化的展览中记忆犹新?打造展览中的峰值体验就很重要。此次策划将前期研究的深度拓展到策展的广度,将展览的文本逻辑转化为空间逻辑并穿透庞杂的文本梳理提取重点,形式内容互相补充联动、转化赋能,不变的宗旨是以展览核心为目标,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传播知识,最后再将观众送回主体。从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多维度、多层次、非线性、可拓展、可重构处打造观众的峰值体验。策展人要把握展览核心灵魂,倾听观众声音,将关注点放在观众身上。每一次展览策划都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将传承“永乐精神”,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根脉在博物馆里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