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博物馆于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推出的“御街行——考古发现中的南宋临安”特展,是一项由本科三年级学生为主导的社会实践展。展览选题由老师提出,学生围绕课题查询资料、自主讨论,最后面向社会大众按照博物馆专业展览标准呈现。随着展览进入到日常化运营阶段,笔者回顾展览的策划过程,思考展览的得与失。
展览:以御街串联起遗址“点”,管窥南宋临安的“面”
近年来,江浙一带“宋韵”主题展掀起了一阵新的热潮。复旦大学文博系本科学生实践展的选题就自然跟上了这一热点。南宋风华处,一半在临安。南宋临安城所展现的南宋风华,该用什么来表达呢?策展团队很快便联想到杭州市考古研究所丰硕的考古发掘成果。用考古发现实证临安气韵,无疑是最直接的。
随着展览主题和对象的敲定,策展团队面临着叙事线索的拟定问题。以遗址点为单位的考古材料,地理空间分布上比较零散,展品以经过修复的考古出土物为主。要以什么为线索将这些材料贯穿起来,讲好临安故事,成了整个展览的核心问题。团队成员们经过多次讨论,认为御街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南起和宁门,北达景灵宫,沿线贯穿宫宅衙署、太庙府学、作坊商肆、佛寺道观等各色营建,将都城气韵集于一身。因此,最终商定着眼于御街这一展现临安城昔日繁华景象的载体,以点观面,管窥临安风貌。
经策划,整个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皇城泱泱、坊巷烟火和临安气韵。第一部分“皇城泱泱”对应御街从南向北的第一段,以皇家建筑、三省六部等衙署出土的构件、物品以及太庙出土皇室礼器为对象,讲述皇家政治、防御、祭祀礼仪等相关内容。第二部分“坊巷烟火”对应御街中段,集中了瓷器、药局、铜镜诸多手工业坊肆,展现了临安城中布衣家常的生活与游乐,让观众感受到临安城的灵动多姿。第三部分“临安气韵”对应御街北边垂直方向上的一段,在这里,在超越临安生活的物外,观众能体会到南宋人佛道信仰的内心世界、茶肆娱情的清风雅韵和蔚然庠序的孔儒学养。
为了给观众一个从生活环境进入展览环境的适应过程,在展厅沿途的楼道上,展览通过遗址照片、杭州中山中路沿街场景和提示词,引发观众对“临安印象”的初步思考:我对于临安(杭州)的印象是什么?看完展览后,我又将对临安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带着这样的问题,观众跟着御街的走向,亦步亦趋,逐渐揭开南宋临安层层面纱,塑造起“十里御街行,一梦到临安”的观感。
策展: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再应用
此次展览,沿用了复旦大学探究了近十年的文博学生社会实践策展模式。诚如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博物馆,复旦大学博物馆面临着人员和资金的双重困境。而十年前,复旦大学文博系在本科三年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上则遇上了内容较单一和时间零散的问题。因此,以复旦大学博物馆为平台开展文博系本科生的社会实践策展,是两个单位的双向奔赴。这种实践性展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实践理论一体化:专题理论培训与展览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融通理论。
“御街行”展览策展伊始,笔者作为组织者之一,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好”展览的要求、内容策划、形式设计、教育活动组织、南宋临安城考古、南宋文化等专题,开展提纲挈领式的培训,为学生构建起展览知识框架。策展过程中,本科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分内容组、形式组、教育组、宣传组、文创组,开展展览各环节工作,实现展览全过程。这种以博物馆展览为中心的“全链条”培养模式,通过实践串联课堂知识,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强、更具团队协作能力、更富服务精神的文博从业人员。
(二)实践平台真实化:复旦大学博物馆作为核心实践平台,专门为教学实践设立展览项目,并针对本科教学需求设计环节。
“御街行”展览的整个过程由教学副系主任统筹,博物馆老师把关,专业教师指导,班导师协调,学生自主实施。学生所在的每一个组,制定目标与计划,定期讨论、分头落实。整个过程直接在博物馆中开展,工作内容和场所是真实情境,学生们投入“工作”,可随时随地进入展厅调研。学生不再空有理论,而是兼具了实践经验,可直接运用于日后的工作岗位上。
(三)展览成果专业化:展览的每个流程,即内容策划、形式设计、布展、教育推广、文创、学术活动,完全按当前博物馆专业展览要求来操作。
“御街行”展览团队全员全心投入实践,总结与吸收国内外优秀展览的经验,了解前沿的展览技术,开展必要的展前、展后研究,依靠团队的力量力争打造具有专业水准的展览。展览前,团队师生走街串巷,探访古城御道;穿梭场馆,比对宋韵主题展览;阅读文献,追寻历史积淀。展览中,教育活动、文创产品与宣传品、微信公众号推文、展品研究论文、线上展览等诸多形式配合展览节奏依次推出,在国内外引发热烈反响。为了解展览效果,展览评估问卷也在展厅中同时发放。展览后,策展团队对观众问卷进行量化分析,对展览进行总结评量。
启示:高校博物馆的“实验性”
高校博物馆具有“面向教学、面向科研”的特性。因此,复旦大学博物馆一方面为文博学生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则化身为文博专业技术的“试验田”,积极开展新探索与新尝试,实践博物馆最新策展理念与技术。
为避免初涉展览的本科生压力过大,同时又有所获得,笔者在本科生社会实践动员时,只提出“一展一创新”的要求,并跟同学们分享历年教学实践展的亮点。如,2018年“德里瓦拉——镜头下的德里与德里人”展览,团队虚构不同年龄、身份的德里人所撰写的“德里日记”,贯穿于整个展览,让观众眼前一亮。同年,他们制作的展览微电影,开启了视频分享策展流程和幕后故事的先河。此次的“御街行”展览,内容组创造性地利用了进入展厅前的楼道部分,通过图形和文字提示,为观众建立起对于“南宋临安印象”的思考。这些印象图文,来自他们亲身聆听考古专家介绍、穿梭诸多宋韵展场、实地走访800年后的御街和访谈现代杭州市民后的探索。教育组采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约翰·杜威、罗姆·布鲁纳等人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专门针对三年级小学生设计了“琮从哪里来?”“同行”“今能续古”的三部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正是高校博物馆的实验性,给了本科学生第一次策展的机会。虽然从管理者的角度,笔者已经做好了给同学们“试错”的准备。但事实证明,这种尝试用低成本获取了高成效。2018年,德里展被《博物馆评论(Museum Review)》遴选为该年度全国一百个重要展览,其策展和教学经验被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通讯The Newsletter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以两个版面进行介绍。2019年,扇面展成果荣获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优秀奖”和“文物情景剧最佳创意奖”。2020年,学生申报的“止水映人间”展览策划实践被学校评为“优秀”社会实践项目。此种教学实践展的育人模式,也荣获了202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复旦大学博物馆让本科学生全程主导策划“御街行”展览,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去参与、认知和传播考古发现,把考古学的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视觉形式,展现本科生话语中的临安气韵。相较于大型博物馆的高造价展览,本科学生策划的社会实践展,小而精,符合高校博物馆的现状与特性,以有限的人力与预算获取了丰富的成果——高质量的专业展览、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积极良好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