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是中国宏大革命历史的具象表达。它以人或物为依托,通过讲述动人的历史细节,传达伟大感人的革命精神,广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佳切入点。
红色场馆作为宣传教育的前沿阵地,亦是革命文物主要的收藏和展示地。新时代的文化和宣传工作要求我们更好地将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故事的性质和特点契合文物和宣教工作的双重要求。因此,红色场馆业务人员需在常规陈列之外,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提炼其精神内核,扩大传播半径,增加受众数量,从而达到期待的传播效果。
新形势下,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红色故事的制作和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传统中汲取营养,做好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使红色故事中的人或物鲜活生动地镌刻在社会公众的脑海里,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红色故事短视频《一支钢笔》得到公众欢迎和认可,下面以此为例解析红色故事视频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的守正与创新。
守正不阿 故事内容严格遵循史实
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的承载者,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段历史,一段历史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承载着一种不朽的精神。红色场馆要将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就要以本馆特色藏品为依托,进行视频创作,将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讲清楚,将文物所承载的感情细腻化表达,制作出直击灵魂的故事和课程来面向社会大众,让革命文物“发声”,让历史资料“说话”。
全方位挖掘史料,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革命史是严肃的,对某件或某类革命文物讲述的故事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因此,要做足文稿编撰之前的准备工作,全方位挖掘史料,从文献、回忆录等不同的渠道来彼此印证,确保故事背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在《一支钢笔》文稿撰写过程中,做到了责任明确,分工到人,严格以史实为基础,对相关文献、书籍、论文等材料进行系统采集和提炼,以场馆研究人员为主,兼顾直面观众的讲解员和拍摄团队,组成红色故事文稿撰写小组。经过小组反复推敲和修改,对文稿所涉史实、政治倾向、社会影响和现实意义进行全方位评估,综合意见,认真审定,为摄制提供可靠翔实的资料支撑,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文稿撰写完成以后,还征集社会力量参与评读,谈感想、找缺陷,几轮验证后方才定稿。
提炼精神内核,展现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和共通情感
以革命文物为基础撰写的故事,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故事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要注重精神内核的提炼。撰写文稿过程中,要避免平铺直叙的说教式书写,应充分考虑当代人的情感特点,寻求当代人感同身受的切入点,引发人性的共通情感,从而让革命文物真正地打动人、感染人,“鲜活”地留在人民心中。《一支钢笔》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着重描述曾昭铭烈士对少年张远之的爱护和期望,“钢笔”作为革命信念的传递,展现了曾昭铭烈士对生命的不舍、光明的渴求、牺牲的决心和未来的期望,给了走出魔窟的少年无尽的勇气。既有革命大爱、又有舐犊之情,这样的切入角度易激发观众共鸣。该视频获评2020年第一届“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优秀作品奖。视频一经播出,群众反响很好,得到良好社会效益,成为南昌市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素材。
创新有为 镜头表达与传播方式与时俱进
红色故事文本定稿后,拍摄视频用以在不同场合和平台播放,需要业务人员在拍摄过程中注重创新,充分考虑镜头语言与场景、史料的结合,精确考量形式美,把握节奏感和氛围感,将观众情感代入。同时,新媒体迅速崛起,契合了群众生活方式和审美偏好。为了让红色故事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就要在传统的主题活动和权威媒体之外,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走出传播新路径。
故事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红色故事视频的拍摄手法上,应以纪实为主,但表现形式和镜头运用可多样化,避免太过沉闷。《一支钢笔》在纪实的叙述手法之外,围绕故事线索展开,沿着“背景—追寻—探寻—归途”的思路,采用“讲解员讲述+情景还原”的方式录制,以真人演员演绎曾昭铭烈士和张远之狱中情形,高度还原革命先烈真实的历史场景,加以镜头语言表现,十分动人。同时,拍摄方式契合文物故事主题,在符合主题表达的前提下,考虑到不同年龄的受众,在不影响内容严肃性的前提下,动画、CG等元素亦可适当考虑。视频中所需的文献史料以合理的形式和节奏排布,避免生硬和堆砌。
打破时空限制,全覆盖、链条式传播
红色故事有“声”有“色”、鲜活生动,要拓展传播半径,就要依托新媒体,积极拓展线上宣教内容,从系列红色故事视频、短视频、直播和推文宣发形式中入手,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手段,用全新视角、新形式、新方法、新宣传,将革命文物故事进行大力宣扬,形成从“中央媒体+地方媒体+自媒体”联动的全方位输出。
《一支钢笔》先后通过新华网、环球网等中央媒体PC端刊播,同时,在新华社客户端、凤凰视频客户端等APP终端发布。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以拆条形式进行发布。馆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也进行相应宣传。《一支钢笔》的线上和线下联动产生了积极反响,阅读点击量达300余万人次。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后期还以《一支钢笔》为契机,策划了“文物的声音听你说”系列活动,同时衍生了系列周边文创,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的传播体系。
在实现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现实途径中,红色故事视频传播是最便捷、覆盖面广的,但是如何避免同质化,如何在最大范围内引起群众感情共鸣,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教化人心的作用,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过程。守正创新是原则也是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好“守正”与“创新”,有利于红色场馆业务人员砥砺奋进,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