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地下文物保护项目考古发现成果丰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龙霄

12月15日,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地下文物保护成果汇报会暨关口西汉一号墓专家论证会在重庆市武隆区召开。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幸军出席会议,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主持会议。

白马航电枢纽工程位于乌江下游重庆武隆区境内,是乌江干流规划的第Ⅱ级梯级开发航电枢纽项目。该项目库区东起江口镇,西至白马镇,地貌主要为峡谷和宽谷,古代文化遗址多分布在宽谷地带。为配合该项目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12月至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武隆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四川大学对该项目范围内的17处地下文物点开展了考古发掘,完成发掘面积12000余平方米,发掘出一批新石器、商周、汉晋、唐五代、宋明清时期的遗迹,出土了各类器物标本4000余件,取得了重要考古发现。

完善了乌江下游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序列

通过对武隆区大农场、小农场、大元坝、信号台、生基坪等遗址的考古发掘,结合涪陵陈家嘴、小田溪、武隆盐店嘴、彭水徐家坝、漆树湾、龙蛇坝、酉阳邹家坝、清源等遗址的考古发现,基本厘清了乌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面貌。受到峡江地区考古学文化强烈影响,文化发展阶段基本相当,相继为玉溪坪文化、中坝文化、三星堆文化峡江类型、石地坝文化、瓦渣地文化及李家坝文化,建立了乌江下游地区完整的先秦时期文化序列,为探讨乌江下游与峡江地区考古学文化交流与互动奠定了基础。

大农场遗址H3发现大量动物骨骼,两个碳十四测年数据距今分别约为8500年、1万年,是重庆地区最早的测年数据,为寻找该地区更早阶段的考古学遗存提供了重要线索。

推动了乌江下游地区聚落考古研究

新石器时期的聚落,主要分布于老盘河与乌江交汇形成的冲积台地上,大农场、小农场及大元坝3处遗址相邻,可能是新石器晚期该区域的一处核心聚落。从文化面貌上看,大致属于玉溪坪文化早中期,在大农场遗址发现有石器加工场和大量动物骨骼。

大元坝遗址发现石地坝文化、瓦渣地文化遗存,遗址规模较新石器晚期有所缩小。

信号台遗址清理东周至唐五代时期灰坑、灰沟、台基、房址、道路、活动面等各类遗迹97个,揭露一处始于东周,历经汉晋、唐五代连续发展的大型聚落址。汉晋时期大型台基式建筑、红烧土道路的发现,填补了区域考古发现空白。

茅草坡墓地主要发现西汉瓮棺葬5座、灰沟1条、柱洞6个,东汉砖室墓1座等遗迹,出土了一批汉至明清时期的陶、瓷、铜、铁、骨、琉璃器等遗物,出土器物及小件共计236件。

菜坝遗址发现一组面积逾1000平方米的宋代建筑基址,基址坐西南朝东北,按“中轴对称”设计建筑布局,现存有厢房、天井、院落门址、排水沟及围墙等遗存,至少应为两进院落的建筑布局,发掘者结合文献记载,推测该建筑可能与宋代武隆县城的官署建筑密切相关。

提供了文明一体化进程研究的重要线索

生基坪遗址清理东周至明清时期灰坑、灰沟、窑址、墓葬、墙址、柱洞等遗迹357处,遗址遗存脉络清晰,特别是东周晚期巴文化,西汉早期土坑墓,西汉中期土坑墓,东汉墓砖窑的同步发现,展现了从晚期巴文化到汉文化进程的一体化历史进程。其东周居址类遗存是乌江下游地区的重要补充,联系到乌江流域既有发现,基本贯穿起乌江下游巴文化从发生、发展到两汉一体化的进程。

天子坟遗址关口地点发现1座有“二年”纪年的西汉早期竖穴土坑木椁墓,出土陶器、铜器、漆木竹器等各类遗物600余件。该墓是目前发现的纪年最早的西汉墓,也是长江上游地区一次性出土漆木竹器最多的墓葬,其棺椁制度、随葬品等丧葬礼俗展现了高度的汉文化特征。

发现了乌江下游地区祭祀遗存新材料

生基坪遗址发现两座东周时期灰坑,两坑处于同时期遗存最高处,包含丰富的陶器、砾石块、木炭烬等。其中H14堆积分为三层,上层富含陶豆、圜底罐等陶器,中层富含木炭烬及红色烧土颗粒,下层为中层与生土过渡浸染层。H14陶豆、圜底罐置于木炭烬层之上,可能是东周巴人短期祭祀行为的反映,是东周巴文化类似遗存的首次发现。

信号台遗址发现一组晚唐五代遗存,由活动面及4个灰坑组成,中部的活动面经高温烧烤形成硬面,周边分布灰坑4个,坑内均埋有一个完整的盘口罐,罐内装有大量动物骨骼,推测该组遗迹可能与奠基祭祀相关,填补了乌江下游类似发现的空白。

促进了乌江下游地区手工业考古研究

大农场遗址出土有较多用鹅卵石块和黑色燧石加工而成的石器,器型有石斧、石凿、石环、石核及石芯等,表明新石器时代此处可能为一处石器加工场。

生基坪遗址西部发现三国时期石灰窑2座,窑炉为长方形竖穴式,底部有“十”字形沟槽。槽内富含木炭,是燃烧后遗留,经木炭种属鉴定为竹亚科。该石灰窑与宋及以后的圆形窑不同,是石灰烧制和利用在较早阶段罕见的考古发现,对我国石灰烧制技术及其利用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生基坪遗址东南部集中发现一批宋代灰坑、灰沟、灶、排水沟等遗迹,出土大量夹砂陶匣钵类器物,可能与宋代陶瓷制造相关。

小农场遗址Ⅱ区发现一处分布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宋明时期冶铁遗存,发掘冶铁炉炉基6座、疑似矿石加工焙烧活动面1处、炼渣堆积1处,出土大量炼渣、矿石、石质鼓风构件、炉壁等冶炼遗物。冶铁遗存可分为燃/原料加工区、生铁冶炼区和炼渣堆积区,展现了从燃/原料加工、生铁冶炼到排渣的冶炼工艺流程。该遗址是目前重庆发现年代最早的冶铁遗址,也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同时期冶铁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冶铁遗址。遗址内出土的6座高炉清晰地反映了冶炼过程所使用的鼓风与排渣设计,特别是在鼓风口原位出土的石构件,是首次发现在冶炼过程中对鼓风管进行保护的直接证据。

盐井峡盐业遗址地处盐井峡内,清理有盐井、石砌平台、盐灶、卤水池、卤水坑、石踏道、摩崖题刻等盐业相关遗迹40余处。该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配套设施齐全的明清时期制盐作坊遗址,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制盐生产链(输卤入池、泼炉印灶、掘灶制卤、上灶煎盐),展示了峡谷型盐业遗址的布局景观。

提升了多学科协同研究水平

全国9家单位参与了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地下文物保护的多学科研究,开展了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年代测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环境、有机质文物现场保护等方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通过对大农场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初步鉴定,确认动物组群以水鹿、麂、熊、牛、猪等哺乳动物为主,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水生动物和软体动物,对研究乌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生业经济、生态环境变迁有重要价值。通过对信号台遗址东周至唐宋时期的1184件动物标本的鉴定,确认种属121个,包括家养动物羊、猪、狗、牛、马等,野生动物鹿、麝、麂、水鹿等,爬行类动物龟、鳖,另还有鱼类和鸟类。

通过对信号台遗址东周、唐代的7份浮选样品进行鉴定,发现了粟、黍、水稻、大豆、红小豆、高粱、紫苏、野豌豆、狗尾草属、藜等16个种属400余粒炭化种子,确认信号台遗址东周先民是以种植粟、黍两种旱地作物为主。通过对菜坝遗址宋代浮选样品的鉴定,发现了粟、小麦、大麦、水稻、黍、大豆、燕麦、野油菜、马唐、硬草、拉拉藤、紫苏、葡萄属等炭化植物种子,推测菜坝遗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样,以种植粟、小麦、大麦等旱地作物为主,水稻也居于较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菜坝遗址北壁汉代至近现代地层堆积的环境考古分析,提取孢粉4591粒,包括木本和草本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三类计56个植物种属,汉代以来菜坝遗址周围植被群落组成较为稳定,为在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下生长的次生植被,汉代水塘堆积内环纹藻、光面球藻等藻类以及睡莲属等水生植物较丰富,显示该区域为水体,宋代地层禾本科花粉大量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强度大幅增强。通过对生基坪遗址东周时期灰坑H14、H17出土木炭鉴定,木材种属包括青冈属、槭属、青檀属、楠属、竹亚科、安息香属、锥属、壳斗科、散孔材等;通过对生基坪遗址两晋时期石灰窑Y2底部出土炭样种属的鉴定,确认其燃料为竹亚科。

通过对2个样品的碳十四测年,确定生基坪石灰窑的年代为两晋时期。通过对盐井峡盐业遗址周边开展地质环境研究,初步弄清了盐泉所在地区域地质背景、盐泉所在层位及岩相、盐泉成矿条件及卤水矿物成分;对盐井峡盐业遗址开展遗址空间分析研究,建构了所在区域地理信息系统。

与会专家认为,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地下文物保护项目考古发现成果丰硕,在乌江下游沿岸有新石器、商周、西汉、两晋、唐五代、宋、明等不同时期的遗址,遗址数量多、时代跨度大、类型丰富,对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以及该区域各时期聚落考古、环境考古、手工业考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墓葬保存完整,随葬品丰富,出土漆木竹器以及墨书遣册等珍贵文物数量达600余件,为重庆地区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早期丧葬制度、巴蜀文明融入汉文明进程、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资料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6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