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项目式课程设计 ——以“跟着鲁迅先生赏汉画习传拓”社教课程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高薇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笔耕不辍的一生,他留下的文学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但在文学之外,他最感兴趣、着力最多的大概就是对美育的倡导和践行。在美学众多范畴之中,鲁迅十分钟情于汉画,因为汉画“气魄深沉雄大”,从汉画所反映的内容,可以窥见秦汉之典章及生活状态。鲁迅一生收集汉画像石拓片七百余幅,他在与亲友的书信中多次提及汉画像石,有的是委托收集,有的是介绍赞美。从中年开始,鲁迅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艺术与文化的双重角度去观察与研究汉画像石,并将汉画像石的研究延伸到版画、文学插图和书籍装帧等方面,为中国汉画的研究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跟着鲁迅先生赏汉画习传拓》是依托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丰富馆藏,专门针对青少年而研发的美育课程,“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带领孩子们穿越时光,领略两千多年前丰富多姿的汉代艺术风采和社会生活,体会与鲁迅一同做着传统文化保存和建设工作的民族自豪感,也让孩子们更全面地了解鲁迅。


策划思路

依托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丰富馆藏,梳理鲁迅收藏的汉画像石拓片,按照汉画像石的题材划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拓片进行内容解读和艺术赏析,让青少年从文物本身去体会“汉代艺术,博大沉雄”。整个项目采取“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关联文学、历史、美术等学科,并融入拓片制作这项非遗技艺,让青少年在听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思中获。


课程目标与设计

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类型的课程,博物馆社教课程在研发时必须对标国家教育发展的育人目标和学校课程标准,将知识点融入社教活动主题中,引导青少年进行探究性学习。

知识技能目标  让青少年在博物馆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和赏析汉画像石拓片,对汉画像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让青少年在动手体验的环节中,基本掌握拓片制作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实现传统技艺传承与推广的目的。

过程方法目标  根据10~14岁青少年已有的认知基础,把汉画涉及的历史知识、文学常识、美学概念设计成学习问题,以问题驱动学习,为他们提供一个探索空间。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对比、归纳总结,让孩子们跳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窠臼,在问题导向的情景之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

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汉画赏析,强化青少年的审美体验,提升他们对美的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提高他们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通过拓片制作,提高青少年保护、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热情。

让青少年围绕驱动性问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是项目式学习的主要特点。在博物馆项目式课程的设计中,选取契合主题且生动有趣的驱动性问题,可以有效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从而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

主题导入——鲁迅与汉画  以“鲁迅与汉画有什么关系”为驱动问题。让青少年了解鲁迅对汉画倾注的心血,了解鲁迅为中国汉画研究做出的独特贡献。

知识积累——认识汉画   以“什么是汉画”为驱动问题。通过“说文解字”的方法解读“汉画”,让青少年明白“汉画”实际上就是汉代的美术作品,并从广义和狭义去学习解读。

艺术审美——汉画赏析  以“汉画像石的主要题材有哪些”为驱动问题。该环节从汉画像石的三大题材来赏析鲁迅收藏的汉画像石拓片。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以鲁迅藏《鼓乐百戏图》为例,介绍汉代的“建鼓舞”“百戏”等汉代生活百态,让青少年了解这种现实生活重现是缘于汉代先民“谓死如生、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的葬俗观念。

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以鲁迅藏《孔子见老子》为例,向青少年介绍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故事题材在宣扬儒家“仁”“义”“忠”“孝”“节”之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中所起到的作用。

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以鲁迅藏《西王母与月宫、玉兔捣药、九尾狐图》为例,释读西王母形象与信仰,介绍西王母神系——捣药兔、九尾狐、三足乌,带领青少年走进汉代先民为追求永生而构建出来的神仙世界。

实践体验——拓片制作  以“如何制作汉画像拓片”为驱动问题。拓片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宣纸片。在这一环节中,引导青少年进行拓片制作的探究性学习。从拓片制作的材料、工具、制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介绍,最后让青少年进行实操体验,亲手制作一枚拓片。

交流互动——展示总结  以“拓片制作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为驱动问题。拓片完成后,青少年展示各自的作品,开展作品自评、互评、师评,让青少年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别人,从评价中寻找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升自我的个体经验。

通过作品展评,引导青少年反思自身与他人在此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拓片制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譬如用墨均匀、捶拓力度等,对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从而促进青少年学会自我反思与表达交流。

2.jpg

1.jpg


评价与反思

创新亮点  依托馆藏文物,从艺术的角度去解读鲁迅。鲁迅的文学创作、思想火焰、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几代人。但鲁迅是多面的,在博物馆里解读鲁迅,不应只是重读他的经典著作,亦或单纯诠释鲁迅精神。本项目希望从艺术的角度去解读鲁迅,用鲁迅所收藏的汉画像石拓片,呈现他在艺术追求上的个性境界和生活上的真挚情怀。

打破学科壁垒,以美育理念策划实施社教活动。博物馆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在青少年的美育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从这个初衷出发,融合美术、文学、历史、劳动多门学科,将鲁迅所钟情的汉画像介绍给广大青少年,同时穿插拓片制作这项非遗体验,让他们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传承美。

构建“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探究艺术。本课程结合青少年美术课程的实施和博物馆美育教育理念进行构建,采取“听”“学”“做”互动交流、亲自体验的模式开展,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

不足及改进  受场地大小和工具材质的影响,此项目每场人数受限。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去感受大汉雄风,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开展此项目时,特意选取汉画像石常用的石材——青石,进行文物复制。此举虽然能让青少年更好地去触摸汉画像石特有的石材肌理,但笨重的青石也给活动准备带来很大难度,也因此使得此项目只能在馆内进行,难以“进校园”开展更大规模的宣教。下一阶段,重点着手解决汉画像石复制问题,采用不失汉画像石本色又较为轻便的材质来进行复制,以期活动影响的扩大化。

受温度、湿度的影响,拓片制作的时长不一,等待过程受众比较无聊。由于拓片制作需要宣纸打湿,上墨时要等到宣纸的水分挥发到适宜的程度,期间等待时间受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冬季供暖时节,宣纸干的较快,青少年打纸结束,宣纸的湿度也就达到可以上墨的程度,但七八月时,是北京的雨季,宣纸干的较慢,这一时期开展此项活动,宣纸水分挥发较慢,等待时间较长,影响课效果。下一阶段开展此项目时,将在等待的环节中进行改进,根据时节的等待时长,适当将鲁迅对汉画像石的研究延伸到版画、文学插图和书籍装帧等方面的内容展示,调节教学气氛的同时让鲁迅的形象在青少年心目中更加丰满、立体。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7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