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博物馆教育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熊慧彪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充分显示了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视和关注。当前,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力支撑,为博物馆教育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时代新征程,博物馆教育要坚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积极运用创新成果,强化跨界融合,注重人才培养,持续推出优质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image.png

image.png

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价值,做好教育项目创新化开发,拓展教育服务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加快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特点的新质生产力,需要联系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深化文物的研究阐释,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不断提升公共教育服务供给。

博物馆要立足时代、回应时代,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大博物馆教育项目开发力度,深入发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捕捉沉埋于历史中的故事、沉淀于岁月中的精神,开发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价值符号的教育产品,用璀璨文物中凝结的情思与智慧、记忆与创造、价值与文化滋养人民精神世界。讲好文物故事,不仅要突出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科技价值,更要注重突出文物的时代价值,与时代主题共振,不断赋予文化和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坚定人民群众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多方位满足公众需求,大力提升教育服务品质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新技术赋能下产生的强大生产力潜能,也是源于并最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新型生产力,并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博物馆教育要充分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牢牢秉持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宗旨,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分众教育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教育逐渐向线上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解构等技术手段,动态追踪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精准匹配,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实现教育项目的个性化与定制化,增强博物馆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导向。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等,组织多样化的线上教育活动,分享文化知识,实现文化资源的广泛共享传播,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

融入数字化时代,加强新技术应用,促进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数字时代人类文化生产活动的全新表达,展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新质生产力突出科技创新、前沿技术应用,为博物馆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博物馆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业态,在可远观、可沉浸的“古今链接”中,让文化“活起来”,让文化广泛传播,触达大众心灵。

当前,要加快发展新型博物馆教育业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现代化信息网络,加快教育产品迭代更新,推动教育向虚拟空间延伸,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元的项目。同时,利用云直播、云展览等可视化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元素与现实场景结合,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教育项目,增强文化参与感和体验感,增强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开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赛道。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快焕“新”提“质”,促进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主动性的因素,同样也是提升博物馆教育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建设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队伍,要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推进的原则,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大力造就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优质人才,为博物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根据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工作的特点和需求,对现有工作人员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专业训练。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使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博物馆教育人才。同时,普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激发博物馆教育人员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方式,不断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健全共建共享机制,优化融合发展平台,着力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拓宽了博物馆教育服务的边界,为教育普及提供新的平台和途径。新质生产力大大推动博物馆教育的普惠程度,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博物馆工作进入“最好发展时期”。教育作为博物馆的重要业务,要推动社会参与、智慧赋能、区域协调、融合发展,走开放、共建、共享的无边界化发展道路,充分整合资源,突破围墙限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创新公共文化空间,推动文化共同体建设。

新时代,新机遇,新担当,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的文化使命,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博物馆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征程的实践指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深入挖掘文物精神价值,以最美好、最生动的语言向广大公众讲活文物故事,让历史文脉进一步走进民众生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心灵,不断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系河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8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