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物说词话历史——《一词一世界》后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齐吉祥

image.png

我当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的前身)讲解文物的时候,有时会涉及一些名词,而且名词的来源或者本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贝币引出“宝贝”、青铜器的铸造引出“模范”、度量衡器引出“衡量”或“权衡”,这里既有知识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观众很感兴趣。然而,由于受讲解内容的限制,无法对涉及的名词进行展开讲解,所以我只能点到为止。一些观众觉得意犹未尽,往往在讲解结束后,找我就一些词语的生成、使用、变化以及衍生的故事进行探讨。大家探求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使我深为感动,于是我渐渐萌生一个想法:何不结合考古发掘、文物知识和历史典故,将这些词语做进一步的挖掘、梳理,既说明一个词是怎么产生的,又自然导出和它紧密相关的文物、历史知识,就像微缩景观小中见大似的,通过一个词,讲出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

心动就有了行动,我开始着手选择、积累相关资料,并于2012年进行了尝试。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小学语文国学》(现名《少儿国学》)杂志向我约稿,我便写了“宝贝”“锦绣”“度量”“模范”这4个词。当年虽然只写了4篇,但我基本厘清了思路、结构,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肯定,坚定了继续写下去的信心。非常幸运的是,《奇妙博物馆》期刊问世,为拙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加之睿智而热诚的高雅等编辑精心设立了《一词一世界》这个栏目,于是,一篇篇讲物说词话历史的小文章也就陆续和广大读者朋友见面了。

常言道:“说着容易做着难。”把一个词讲明白,看上去只有几千字,却往往要花费一个星期才能完稿(当然每天并非全力以赴),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选词的难度。因为是立足于文物讲词语,即讲物说词,讲的都应该是与文物有关的故事,这就有一个选词的问题,从海量的词语中选取合适的词并非易事。另外,为了增加可读性,还要尽量选取那些衍生了新含义,甚至和原义有巨大差异的词,如“城市”“矛盾”“大驾”“计较”等,这就更增加了选词的难度。因此选词就耗费了不少时间。

其次是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如建筑、冶金、纺织、农耕、酿造、天文、体育、绘画等,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小百科了。然而,其中有不少知识,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缺乏积累的厚度。可是既然要讲,就不能有半点含糊,尤其是给青少年朋友看,更不能有什么差错。不过,我相信“勤能补拙”,一字一句都认真推敲,为了弄清楚一个细节,我常常翻书、查阅考古发掘报告到深夜。向行家求教更是必不可少,写“琢磨”这个词时,我三番五次就琢玉的工具和操作方法,请教当代的制玉大师,甚至到现场考察;写“牺牲”这个词时,我向天坛公园原总工程师讨教祭祀的规章制度……

还有一点更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师”就是要既授业,又传道。本着这种精神,我在写每个词的时候,除了讲述相关的文物知识、人物故事、历史典故,还会注意立德的内容,而且要求行文一定要顺理成章,要很自然恰当地融入这方面的内容,决不可生拉硬扯,人为地拔高、戴帽。比如讲“规矩”,提醒读者在社会上要依照一定的规则行动,守法不逾矩;讲“火候”,从工匠们的技艺,引申出熟能生巧的道理;讲“牺牲”,自然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代入其中。更多的内容则是通过讲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通过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让读者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我要由衷地表达感谢之情。感谢高雅等编辑朋友,他们认真地审阅我的每一篇文章,有的内容加了小标题,使全文条理更清晰、更易被读者接受,同时还考虑了词语之间的关联性、整本书的系统性等,相近的词语尽量放在一起,如涉及古代军事方面的“符合”“干戈”等,政治方面的“冠冕”“牺牲”等,农业生产方面的“耕耘”“五谷”等,手工业制造方面的“成绩”“镀金”等。感谢为每一篇文章精心绘制插图的画家朋友,他们精准地捕捉到绘图内容,予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尤其要感谢我一向尊敬的李行健先生,他是语言文字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社会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实在是出于对大家的仰慕,才斗胆请他在百忙之中为这么一本薄薄的小书作序。李先生慨然应允。他在字里行间对拙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这不仅大大地为本书增色,对我本人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未来,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将更多词语的故事奉献给读者朋友。

《一词一世界》(全2册)

作者:齐吉祥

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2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6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