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科技 走向深蓝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赵军慧 李瑞

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出水文物脱盐室内,来自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船木和瓷器等海洋出水文物正静静地“躺”在特制的脱盐水池中。脱盐室外,碧海蓝天,椰风海韵,一场围绕它们的研究发布正在进行。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50公里海域。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联合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

6月13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

image.png

应用深海装备 科技之钥打开历史之门

1500米的深海之下,温度常年在3℃,海底无光线,漆黑一片。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掘打捞无异于“大海捞针”。借助先进的深海技术装备,我国深海考古不断取得新突破。

对沉船遗址的深海考古调查首次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

在海洋测绘中常用的侧扫声呐技术并不能满足考古人员的发掘需求,为此工作人员通过摄影拼接、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将近10万张照片拼接起来,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导航图”,放大以后可以看到大部分文物的细节。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传绪介绍,在刚刚完成的三阶段工作中,他们对一号沉船的条形区做了相关研究,“条形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上面有很多珊瑚,不仅可以再现深海考古的应用场景,也为将来向公众科普深海沉船与自然珊瑚融合的环境提供了实例。”

经考古调查确认,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区和条形区组成。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船货构成的堆积,长约37、宽约11米,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约3米。环形区和条形区遗物数量少且分布较为零散。船体位于遗址核心区,上部结构不存,残存部分大多被掩埋覆盖,仅在部分位置暴露出隔舱板、底板等,可见10个以上分舱,发现2处疑似桅座结构。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核心区南北长约21米、东西最宽约8米,以排列整齐、堆叠有序的原木堆积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铅锡器等。散落区可见陶瓷器、螺壳和零星原木等。

在深海文物提取方面,考古人员无法直接用手拿起文物,因而通过潜水器的机械手提取文物。为了确保文物安全,科技人员将潜水器过去用的金属材料机械手替换为了柔性材料机械手,使其既不损害文物,还具备足够的握力。经过三个阶段考古调查,一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红绿彩、珐华、单色釉、素三彩等瓷器,酱釉陶器,铜钱等文物890件(套);二号沉船遗址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蝾螺壳、鹿角等遗物38件。除提取文物外,依靠柔性机械手,还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积物、底层海水、海洋生物等样品。

此外,长基线定位系统提高了定位导航和位置标注的精度;使用潜载侧扫声呐、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对沉船遗址进行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使用潜载抽泥、吹泥装置对计划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区域进行了抽泥、吹泥作业;采用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结合作业的形式,探索深海考古调查的路径和模式……

发现纪年款识 出水瓷器协助古船断代

一号沉船遗址遗物包括并不限于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预估数量超10万件。从出水文物来看,一号沉船发现成批量的珐华器,包括梅瓶、盖罐等器型,这在我国沉船考古中是首次发现。珐华器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后二次烧成的器物。元代,珐华流行于晋南地区;明中期,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瓷胎仿制珐华。一号沉船的珐华器,部分颜色、纹样带有伊斯兰文化元素,揭示明代中期中国同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乃至中东地区国家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

在一号沉船目前提取出水的近900件文物中,部分瓷器外底有款,款文有“福”“正”“太平”“吴文自造”等。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深海考古项目负责人宋建忠介绍,第三阶段最重要的考古调查发现,是在一件红绿彩碗上发现“丙寅年造”的纪年款。考古人员此前曾根据沉船遗物器型纹样等内容推测一号沉船年代约为明正德年间,“丙寅年造”纪年款帮助考古工作者将一号沉船年代锁定在1506年,即正德元年,证实了之前考古调查队对于一号沉船年代的判断。

“二号沉船堆积的原木为柿科柿属的乌木,该树种自然分布地区为斯里兰卡、印度南部等地区。”宋建忠说。二号沉船的乌木也是我国沉船考古的首次发现。根据我国古代相关文献记载,木料、香料、沉香等均在进口的物品名录中,综合研判二号沉船发现的大量原木可能是我国海外贸易往来中进口的重要物品。

南海西北陆坡两处沉船,一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一处船货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再现海上丝绸之路“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贸易繁盛景象。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十多海里。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重要见证,为中国航海史、海洋贸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海洋,人类文明的“摇篮”;南海,我国自古不可分割的蓝色疆域,中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书写了远洋交往的神话。如今,水下考古同科技携手,开启埋藏千余米深海、尘封500余年的“时光宝盒”;未来,考古工作者将继续探寻中华文明的深海印记,守护属于中国的蓝色疆域,续写文明交流的时代新篇章。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5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