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笃行 “甬”续华章 宁波全方位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宁波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

大运河宁波段内外通达、水陆尽利;流经之处,土脉膏腴、物产殷盛,人居密集、市镇布列,是甬城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地带。千百年来,大运河宁波段深刻影响着甬城的地理形态、空间肌理、景观风貌和发展格局,影响着甬城的民生水利、航运交通、商业贸易和人文素养,记录和延续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宁波,作为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条兴港兴城、利国利民的千年河,是新时代宁波文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六年艰辛,成就美好的双向奔赴

大运河申遗因为宁波而破旧立新;宁波因为大运河申遗而蝶变腾飞。

2008年6月,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调研组来到宁波调研,充分肯定了大运河宁波段的历史价值和遗产保护工作。随后,“中国大运河”这个申遗名词应运而生。10月,浙东运河被纳入大运河申遗范围,宁波作为浙东运河贯通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正式加入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宁波加入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是一场同心追梦、成就“运河”与“港城”美好的双向奔赴。

以宁波为东起点的浙东运河,是大运河上“海蓝”与“日黄”相融的亮色。自唐宋时期开始,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以“拓三江之险,融海环之势”为格局,稳固支撑起了利济天下的海运,成为仕商行旅北去南来、纵横四海的孔道,东南沿海挽运钱粮、充实国库的枢纽,以及海外诸国放舟万里、互市交流的重镇。宁波因对外开放而与腹地相互依赖,从而促成大运河的成型、发展与繁荣,横亘千年而不衰。大运河因为宁波而得以贯通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向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传递输送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东流入海的大运河,开明开放、生机富饶,不断被赋予新的定义与活力,以及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为广阔的时代意义。

六年里,宁波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语境下加强对宁波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根据国家部署要求,成立大运河宁波段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高效的市区两级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用4个月时间完成宁波境内运河资源的实地调研工作,涉及水陆里程300余公里,乡镇(街道)39个,行政村(社区)215个,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94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00余项。在实地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运河遗产点段的遴选工作,构筑起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体系完整框架,其中,市级规划的重要遗产共计5类62项。颁布实施大运河遗产的专项保护法规《宁波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和市级保护规划《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规划》,建立申遗点段的标识系统和监测系统,完成大运河(宁波段)申遗专题陈列和大运河申遗档案系统的建设。结合重大水利、交通和城建工程,编制《大运河(宁波段)申遗点段保护整治规划》和“一点一策”实施方案,组建由副市长牵头的整治督查小组,以本体安全、环境洁净、风貌协调、生态良好为目标,高质量完成申遗点段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

六年里,宁波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语境下加强对宁波运河文化的研究宣传。以学术传播、展示传播和大众传播为基础,创建大运河宁波段形象与价值传播推广体系。2012年,宁波举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宁波论坛”,形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宁波共识》,融合中国大运河最南端城市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两大重量级IP的城市属性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2013年,完成《大运河(宁波段)历史文献汇编》,编印《大运河(宁波段)研究文集》,长久以来被低估的宁波运河文化得到了学术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宁波“河运”“海运”与“河港”“海港”的内涵与价值、地位与贡献得到了更为全面且权威的认定与解读。2014年申遗前夕,开展“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宁波:一座串起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的城市,中国大运河的结篇,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篇”标语跨越北京、天津、河北,“行走”2800公里,让大运河北段的人们听到来自宁波的声音。同时,以人为本,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建立由社会成员多元参与组成的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提升社会公众对大运河宁波段的关注度,更新社会公众对中国大运河的认知,推动宁波运河文化和运河生活美学走进千家万户,让自觉保护运河遗产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时尚,让运河遗产赋能美好生活。

大运河申遗,让宁波获得硬核力量,遗产保护管理与文化传承利用理念在实践中与国际标准接轨。擦亮文化底色的运河河道纵横宁波的城乡村落,以全新的形象助力宁波港城文化传播、城乡景观展示、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影响力的提升,推动“城”与“河”的共建共赢。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大醒目的“世界遗产”标志碑从此落户宁波,滚滚东流入海的大运河正式成为宁波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的一块金砖,助力宁波以更宏伟的气魄,走向更宽广的世界舞台。

2014年6月至2024年6月:十年守护,夯实运河的根脉风华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专程考察了浙东运河文化园,他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大运河宁波段是中国大运河的最南段,是连接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并奔涌至今的唯一河段。特殊的地理造就了特殊的文化价值,宁波保留有绵长的运河河道和丰富的水利工程、航运设施、聚落遗产、生态景观等遗产要素。申遗成功十年以来,宁波稳固政策、创新方式,全力展现运河的根脉风华。

在保护方面,宁波循序推进运河沿线古镇古村的复兴和名人故居、水利航运设施的修缮养护,改善沿线田园风光与郊野风貌。加强数字赋能,强化大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的“用武之地”,完善以无人机智能巡查为主要方式的陆空互补、纵横成网的巡查体系。通过数据的紧密对接和互通互用,建立起“预警及时、防治到位”的动态管控长效机制;同时,以强化针对性、精准性和可操作性为目的,加强宁波运河遗产研究力度,完成大运河宁波段遗存保护修复和文化价值研究传承、“一带一路”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宁波城市文化的再研究,以及大运河宁波段病害监测研究等多个课题。颁布实施《宁波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大运河(宁波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宁波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建立起“法律法规-保护规划-规范规则”为一体的法治化、规范化的管控体系。

在传承方面,以“赋民以权”为前提,广泛发动并集结运河沿线的民众参与到守护大运河的行动中来,成立宁波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通过图书赠阅、图片巡展、文化宣讲、普法宣传、非遗展示和夏令营等活动,推进运河文化元素走进机关、校园、企业、社区、乡村、家庭。2021年,以“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运河”为目标,宁波与杭州联手创办运河文化IP“同一条运河”,现已成功举办三届“‘同一条运河’——中国大运河杭甬对话活动”。这些年来,“同一条运河”持续推出“解密大运河公益宣讲”“保护大运河立法宣传”“行走大运河实地研学”“运河百宝箱”“运河30秒”等系列活动;联合培育了十余家杭甬河长联盟学校,筹建了一支百人以上的护河团队,培育了一批新时代运河少年,成为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领军力量。在推进河长联盟学校建设和运河实地研学活动过程中,两地在后备人才培养、文旅数字化、文化品牌共建等方面着重发力,携手开展课题研究、教材研发、艺术创作、文创设计、APP游戏开发等项目,全力构建多层次对接、宽领域协作的世遗运河传承新格局,实现了莘莘学子与运河文化的“双向奔赴”。

在利用方面,宁波以“我们如何让运河向好而行”“运河如何让生活向美而行”为思考,积极推进运河沿线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的相融相生。以塘河文化公园为代表,做好运河文化底蕴挖掘文章,让运河元素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以千年古县城慈城古镇为典型,做好运河聚落市井烟火文章,留住老一辈宁波人口中的运河景象和运河畔的“小日子、小情调、小味道”。以宁波三江口为核心,做好文创产业文章,在码头、烟囱、铁轨、仓库的光影下守住岁月、创造未来。以姚江船闸为重要节点,做好运河时代活力文章,展示“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宁波段依然强大的物流功能和跑船人家的当代航运生活。近三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和旅游方式的更新,宁波更注重把大运河沿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适合“微度假”“轻旅行”的“诗和远方”,形成了“寻迹历史——运河聚落信步游”“发现乡土——运河非遗深度游”“邂逅河海——运河今昔混搭游”“定格时光——运河水岸露营游”等多个颇受市民与游客喜爱且较为成熟的游玩体验项目。除以上业已成熟的项目外,宁波还将尝试推出“宁波三江口-塘河水系-东钱湖”水上游、运河沿线水利航运设施“串烧游”等活动,让市民与游客在循水而行中触摸“流动的历史与文化”。

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十年来,宁波以欣赏、学习、借鉴的态度,稳步拓宽与大运河沿线城市、与世界的对话路径,又以打造“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为目标,持续改善运河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运河在提高生活品质、延续城市文脉、促进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幸福宁波更具底气。

2024年6月至……:展望未来,续写运河的金色年华

千百年来,宁波作为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以拥江揽湖滨海的地理优势,汇聚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商贸传统和海洋文化。大运河承载着宁波人的梦想与辉煌、浪漫与诗意,是甬城百姓世世代代的财富,弥足珍贵。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永远在路上。宁波将继续保护好遗产、营造好情境、述说好故事。

以《大运河(宁波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引领,结合《宁波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和《宁波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推进运河沿线文化廊道、景观廊道和生态廊道建设,在此基础上,推进与“港韵”“商韵”“书韵”“诗韵”“瓷韵”“禅韵”等相结合的运河旅游廊道总体建设。结合运河沿线乡镇的古城复兴计划、乡村振兴战略、只此青绿棋局和净土清废行动,积极推进“一馆二带三公园”(即河海博物馆、西塘河运河风情带、刹子港运河绿化带以及压赛堰运河遗址生态公园、大西坝运河遗址主题公园和小西坝运河遗址湿地公园)核心展示体系建设,在唯美温馨的郊野风光和现代时尚的城市公园中全面呈现“一渠碧波两千年”的历史与风华。

以“传承在生活”为理念,以形象、内涵、价值“三普及”为思路,不断拓宽大运河宁波段的叙事内容和述说方式。加强对运河相关的山川风物、人物事象、名胜古迹、民俗风情、艺文逸闻、传说故事、地方特产的研究,准确、专业、精细地展示宁波运河的亮点与特点;找准宁波运河与国内外优秀历史文化之间的共性规律和相通之处,找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人群的关注点、共鸣点、兴趣点,在“共情”中强化知识与情感的渗透,让宁波运河故事有人听、听得进、听得有滋有味;推进运河文化符号点亮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行动,在街灯、公共座椅、旗杆广告、橱窗、商务楼宇等公共区域嵌入运河形象标识,让运河浸润生活,融入时代;通过新型数字手段,拓展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语境中运河形象解读、宣传与展示的新途径,提升运河的“可阅读”品质,实现“可看(VR全景看)、可听(有声导览)、可读(全媒体阅读)、可享(实时分享)”的全方位体验,让大运河为宁波写下更为生动的标签与注解。

千百年来,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运河宁波段,在坚守国计民生的核心利益之时,又全力构建绚丽的地域文化。这里,有讲信修睦的原则、正德厚生的谋略,有奋楫扬帆的闯劲、烟火夕阳的安乐,有鸥鹭拾翠的景致、清晏安澜的愿景……这,是大运河的千年古韵,也是大运河的时代新声。我们期待,在下一个金色十年,我们的运河能流向更深、更远的前方,把合作发展、共同富裕之路走得越来越宽畅。

(执笔:杨晓维 张亚红 陈茹霞 麻秀丽 罗迪松)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1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