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纛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夏志峰

史籍中关于纛(dào)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裴骃集解:“李斐曰,纛,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曰,以犛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上也。” 蔡邕《独断》则说纛“在最后左騑马鬃上”。《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除引裴骃集解外,还加注“应劭曰,雉尾为之,在左骖当镳上。”《后汉书·舆服志上》说:“左纛以氂牛尾为之,在左騑马轭上。”从汉唐学者对纛的释义看,纛是古代车马的饰件,其制作材料是牦牛尾或雉尾,形制与旄、羽葆相近,安置于左边马的头上、镳上、轭上或车衡上。考古发现的纛最早见于东周时期的燕地和楚地,辽宁兴城、沈阳等地青铜时代墓葬出土过青铜制作的纛,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的楚墓中出土过漆木制作的纛。其形制大致有矮纛和高纛两类:矮纛大体呈椭圆形,顶端或平或弧,上有若干小孔以安置毛羽,高4—6厘米;高纛则是以矮纛为基座,其上再立直杆,杆首有若干小孔以安置毛羽,通高15—24厘米。秦始皇陵铜车马之右骖马头顶皆置高纛,西汉南越王墓也出土过类似的铜高纛杆。

汉魏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中屡见纛的形象。从图像观察,既有单骑马头上置纛,也有在车驾左骖马头或右骖马头上置纛,还有四马头顶皆置纛,镳上置纛者少见,未见轭上和衡上置纛。四川广汉东南乡出土的汉导车画像砖、栈车画像砖,马头上置矮纛;陕西定边郝滩汉墓车马出行图壁画,马头上置黑色矮纛(图1);甘肃酒泉果园乡魏晋壁画墓出行图,有两个执旄者和一骑吏所骑之马,马头上置黑色矮纛;河南新野樊集出土的汉射鸟、西王母、驷马安车画像砖,四马头顶皆置高纛(图2);陕西绥德汉墓门楣之牵马图,马头顶置扇形高纛(图3),其形体由若干呈倒三角形的物件组成,这种形象应是修剪过的雉羽,姑且称之为羽状纛;甘肃嘉峪关新城5号魏晋壁画墓之狩猎图,猎手所骑之马头上置黑色高纛(图4);河南邓州南朝画像砖墓出土的铠甲战马画像砖和运粮画像砖、江苏丹阳南朝画像砖墓东西壁之铠马武士画像砖和骑吏画像砖,马头上皆置高纛;四川德阳柏隆张出土的汉代斧车画像砖和四维轺车画像砖,马头和镳衔结合部皆置羽状纛(图5);山东沂南汉墓中室北壁横额之车马出行图,马头置高纛,镳衔结合处置羽状纛,马勒上还缀有一个或两个以软绳连接的纛,随风飘起,这种安置方法在文献中无记录。

image.png

马以纛为饰应来源于东周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仙界动物。彼时关于神仙的传说流行于临海的燕齐一带,《史记·封禅书》说:“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依于鬼神之事”,燕昭王、齐威王、齐宣王都是他们的信徒。从《楚辞》和楚墓出土文物中,也可感受到强烈的神秘浪漫气息。秦始皇和汉武帝都热衷神仙方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中,神仙、升仙也是常见的题材。汉画所表现的神兽、神鸟形象与普通动物不同,它们的头上都长着呈“C”“7”“T”“J”“S”等不同形状的物件,或稳重,或飘逸,高低有差、姿态各异。聊举几例:山东临沂吴白庄汉墓立柱第二层刻两麒麟画像,其头顶生长高纛状物(图6);四川彭山一号汉代石棺两侧画像,上下皆刻翼兽,兽头上长着形状不同的高纛状物,另有一只凤鸟头顶长高纛状冠;汉画中常见的凤鸟、朱雀头上长着向后飘逸的“S”形等各类异形物件。神兽、神鸟头上生长的各形物件,是它们区别于普通动物的重要标志。汉画中车马形象甚多,马头上立纛者甚少,这种模仿仙界动物形象而制作的纛,应是良种马的特殊标记。马是古代军事、交通运输和生产领域极为重要的资产,良种马因为珍稀,才会有伯乐、九方皋相马故事流传。汉初大乱初定,社会经济尚未恢复。《史记·平准书》说:“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黄屋左纛其实是无奈的选择。《大宛列传》载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取汗血宝马事,显示出那时对良种马的迫切需求。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汉代并未形成严格的左纛制度。从魏晋开始直到唐宋时期,黄屋左纛才成为皇帝专用的车驾,权臣只能在其葬仪上享受一次黄屋左纛的虚荣。

因纛的形状和制作材料与旄、羽葆相近,魏晋以后,将旄、羽葆皆称为纛。宋高承《事物纪原》、王应麟《玉海》皆说纛“盖旄头之遗象”。甘肃嘉峪关新城5号魏晋壁画墓之屯营图,中央大帐旁立六杆旄,应是《新唐书·百官志》所说的节度使树六纛的雏形。河北磁县高洋墓壁画东西两壁第45、第47人所执仪仗亦应为纛,其形为三叉戟下悬一红带编缀的旄,是年代较晚的旄头形象的纛。

隋唐以后,在纛下加挂旗帜为纛旗,文献上仍称为纛,又以皂纛最常见。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卤簿图中,有旗队8人,领先者举黑色纛旗,顶端置黑色旄头,旗面上画黑色圆圈,旗尾飘四条黑白相间的雉尾纹斿。乾县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段的出行图中,也有一黑色纛旗,顶端置黑色旄头,旗尾飘六条黑白相间的雉尾纹斿。懿德太子墓西壁仪卫图中的黑色纛旗,形制与前者同,旗尾飘七条黑白相间的雉尾纹斿。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元时期的《大驾卤簿图》,队列中有一黑色纛旗,顶端置黑纛,旗幅上有黑白相间的纹样,旗尾飘三条黑白相间的斿,与《宋史·仪卫志》所记“皂边皂斿”相合。据《明会典》《钦定大清会典》《八旬万寿盛典》等书记载,明代大驾卤簿中有皂纛和红纛,清代大驾卤簿中有五色龙纛、前锋纛、护军纛、骁骑纛等数十种,繁多冗杂。

纛也出现于丧礼之中。《周礼·地官·乡师》:“及葬,执纛以与匠师御匶而治役。”《尔雅》曰:“纛,翳也,以指麾輓柩之役,正其行列进退。”丧礼中的纛有等级之分,据杜佑《通典》卷一〇八:“纛竿,凡四品以上用方相,七品以上用魌头。五品以上纛竿九尺,六品以上长六尺。”宋王溥《唐会要》所说尺寸与之小异,《五代会要》卷八说:“无官品者勿用”。

纛还是军权的象征。宋许洞《虎钤经》卷七:“旗帜者,军中之标表也,以门旗为首,竿上置金铜珠,大纛深红八幅,树大将牙帐前。”军旅出动还有祭纛的仪式,也称为祃纛。《新唐书·康日知传》:“乃祃纛黄堂前”;唐独孤及《毘陵集》和柳宗元《柳河东集》都录有《祭纛文》;《虎钤经》中有《祃六纛旗文》。甚者还有以人祭纛的习俗,《旧唐书·李忠臣传》:“擒大首領阿布离,斩以祭纛釁鼓”;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突厥以人祭纛”;《宋史·礼志》第七十三详记了彼时祭纛的全过程。

明代始建庙祀纛。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洪武元年十二月庚寅,立旗纛庙”。《明会典》:“凡各处守御官俱于公廨后筑台,立旗纛庙,设军牙、六旗纛神位,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据地方志所载,很多地方皆建有旗纛庙,一些古建筑保存至今。

文献中与纛音义相同的字还有翿。《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孔颖达疏:“翿,纛也。李巡曰,翿,舞者所持纛也;孙炎曰,舞者所持羽也,又云:纛,翳也;郭璞云,所持以自蔽翳也。”《说文》无纛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翿、翢、纛同字”。隋代以后的史书有关乐舞的记载中,有引舞者一至二人执纛。虽然形状与前述之纛相近,其功能却不可同日而语。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5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