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展品征集利用的探索与启示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徐品

革命纪念馆是弘扬革命精神、筑牢红色记忆、赓续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革命文物作为革命记忆的重要载体,对展示和传播革命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基础,“实物性”成为历经两个多世纪变化发展的博物馆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通过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展品征集与展示利用的实践,探索纪念馆中“物”的角色与定位。

梳理展品 找准征集目标与方向

红色娘子军纪念馆位于海南省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内,2021年整个园区加纪念馆进行提升改造,改造后展厅面积约为1762平方米,2023年9月23日完成整体改造并正式对外开放。

image.png

原有馆藏情况。在对原纪念馆藏品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文物较少,展品以复制品和现代研究书籍为主,没有相对完整的藏品系列,远无法满足纪念馆提升改造的陈列展示需求。

文物留存现状。海南地理位置特殊,革命特点突出。一方面,随着战争的结束,很多资料、物件随着参战人员的撤离而带走;另一方面,红色娘子军发源于琼海市阳江镇,1931年成立编队,1933年取消,存在时间短,收编后多数人重新转入家庭,革命时期遗物遗存散存于民间乡野,很多物件不复存在。

区分内涵 多维度明确“物”的概念

革命文物从文物概念中衍生而来,属于历史文物中近现代文物的一部分,范围相对较小。对革命文物的认定,不能泛化其概念,有着严格的要求,不是所有与革命时期人、事相关的物品都可称为革命文物。

文物、藏品、展品在博物馆日常工作中,出现场景多、频率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很难界定,容易混淆使用。“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一款所列各项,应当认定为文物。”“藏品”这个概念比较宽泛。《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第一条“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条例》第二十二条“藏品属于文物的,应当区分文物等级,单独设置文物档案”,这里可以看出文物与藏品不是一个级别概念。博物馆藏品必须具有历史的或艺术的或科学的价值,它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展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展览品”,展,“陈也”,陈列,展览之意;“品”,即物件。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以文物与自然标本为代表的馆藏品,作为陈列展览的重要基础和支点,是重要展品之一。另外,还有一些辅助展品,如现代档案文件、复制件、拓片、书籍、模型、艺术装置(沙盘、景观)、多媒体等,这些物品作为展览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展览展品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与空间。

扩大拟征集物外延和内涵。面对红色娘子军纪念馆的实际情况,打破思路,更新固有概念,重新审视征集“物”的边界,对提升改造至关重要。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在筹备之初制定征集方案时,以满足基本陈列展示为目的,扩大拟征集物的外延和内涵,将征集对象由“革命文物”扩展至与琼崖革命时期相关的“一应物品”,对外发布“展品征集公告”。“物”在征集过程中,可以是近现代历史文物,也可以是革命文物;可以是一件普通的战时用品,也可以是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遗留物。延伸和扩大拟征集物概念,以琼崖革命文物为重点进行展品征集,如遇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反映中国革命精神的物品,重点标注,重点展示。

把握特点 多角度厘清“物”的定位

革命纪念馆因纪念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成立,本身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针对革命纪念馆独有特性,在征集展品时,以人为本、厘清革命物品的定位,对征集与展示有重要的指向意义。

价值定位。对于纪念馆而言,革命物件作为革命精神的物化载体,应更加注重历史价值、纪念价值、政治价值,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人与事、时代意义与影响等。

功能定位。革命时期的物件,因特殊时期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原有的功能用途发生改变,可能由历史文物演变成革命文物。征集过程中需注重在某个特定情景下的功能用途的信息搜集。对于史料类纸质物品征集,注意文字信息记录。而针对非史料类物品,需要根据档案史料或参战人员口述确定物件的功能性。如一把镰刀,起初就是农用,但在革命年代,成为战斗装备,与某次战役或历史事件相联系,那么这把镰刀就是非常重要的革命文物。类似这种物件很多,在征集过程中,稍不留意就会被忽略,征集人员要保持敏锐的信息搜集、整合意识。

情感定位。革命时期的物件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在收藏与展示时应注重实物的历史性、故事性和情感性。征集过程中,需对故事的真实性进行甄别,做到以档案史料记载信息为支撑,与当事人口述相互印证,以后人提供资料信息为主,市场流转为辅,从多角度多个人论证某一事件故事的真实性、可靠性。

寻找途径 多渠道挖掘革命历史遗产

根据革命物件特点,在征集时我们留意到有些革命物件在未被发现前被当作普通物件使用,有些物件载体普通却因其与人发生的故事而珍贵,有些物件上不了文物级别却有重要展示意义。除实物外,相关音视频、口头记述、拓片、复制品等都有重要的物证特征,因此需多渠道寻找线索,综合多方信息确认拟征集物属性。

面向社会发布征集公告,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一方面,在媒体上发布征集公告;另一方面,参加各地举办的革命文物交流会,向社会藏友发布征集信息。

搜集档案史料的同时延展信息线索。在档案史料搜集征集过程中,通过文字信息记载,由点带面,环环相连,扩大搜索渠道,丰富展品多样性。

深入实地,走访后人。依靠当地政府力量,积极动员琼海史志办、党史研究中心、红色娘子军后人等共同参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口述访谈,记录当下。征集过程中对后人、电影和舞蹈创作者、参与者等进行口述史调查与记录,做好文字、视频等记录。

积极联络与红色娘子军相关联的单位,以复仿制、借展等方式充实展品。寻访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多地多家单位,搜寻红色娘子军多种艺术形式诞生、创作、拍摄、报道等相关实物、史料进行复仿制。

精准解读 多层次转化“物”与“人”的故事

纪念馆中的“物”,是以革命文物为代表的展品集合,“人”是展品的创作者、使用者、亲历者、传承者、参观者。每件物品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物故事,将革命物件背后的故事进行转化,做到以人为本,透物见人。

物件本身的信息记录、转化。《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指出藏品信息共有33个指标集,139个指标项,意味着一件藏品自出现直至被博物馆收藏,与之相关联的信息至少有139处。以“规范”中的指标项为引导,在征集时注意信息搜集,在整理时录入,在展示时通过展品组团、扫码听说、文字说明等方式转化。

展陈语言转化。在展陈设计时,通过场景、声光电信息技术等形式与实物展品相配合,增强展览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如红色娘子军连歌仿真留声机、人物群雕塑、LED折幕影院、娘子军战士不同风姿图案印章互动,形象、生动、直观传达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精神。

传播空间转化。除了纪念馆展厅的陈列,还可以引入娘子军后代进行讲解与宣传,利用他们独特的身份讲好文物故事;让革命文物走进书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做好琼崖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舞蹈、声乐、书画等多种形式,贴近观众等。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8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