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打造特色节事 开启博物馆生活新方式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婧

对于“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浙江宁波来说,“港口”是其重要的城市标签之一,“海丝”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主题。作为港口文化和“海丝”精神的重要承载地,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诠释着其城市精神,已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文旅名片。

挖掘文物资源潜力 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

为有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各文博场馆积极策划组织节事活动,主动对接文旅消费新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品牌建设,取得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着力整合优势资源,于2023年3月推出首届“港口生活节”。活动期间,周末游客量环比增长452.23%。

今年,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将“港口生活节”升级为“港口生活周”,聚焦打造随性生动的海边chill指南,以“永远漂浮”为主题,设置港口漫行、万物春生、海上剧场、博物解谜、艺术泊点五大板块,通过展览、演出、市集、音乐、集章派对、实景解谜等多元活动形式,挖掘文物资源创新潜力,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解锁博物馆生活新方式。

与去年相比,“港口生活周”新增了“有趣的博物馆——全省专题类博物馆汇展”,来自浙江省的10家专题类博物馆在这里展示与各馆主题相关的非遗演艺、出版物、文创等,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碰撞,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此外,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抓住当前“盖章热”新潮流,联合40余家博物馆,特别推出“漂浮者手记”博物馆集章派对,囊括200多个含有知名文博场馆、宁波人文景点、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美纪念印章,让“盖章迷”大呼过瘾。

“去年的‘港口生活节’吸引了近5万名观众走进博物馆,同时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墨西哥、西班牙等国观众的热情参与。”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表示,今年“港口生活周”延续了爆款行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年轻人打卡,解锁可沉浸、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新场景。

开发文旅消费新场景 让流量变成“留量”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别出心裁,为“港口生活周”相关空间精心设计了与港航专业密切相关的名称。例如,停车场被命名为“锚地”,市集摊位被设定为“码头”,举办开幕式和音乐演艺的大厅被称为“港池”……每个区域都承载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货物”,观众如同刚刚靠泊登岸的商旅,探索一座充满“意外”的港口城市。冯毅说:“这些细节将博物馆打造为讲述港口故事的媒介,让市民游客在‘港口生活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和体验港口专题博物馆的多维度面貌。”

一个12米长的大型集装箱立在博物馆的入口处,粉色的箱体上印着白色的大字“永远漂浮”“NINGBO”,生活周期间,诸多年轻人排队打卡拍照留念。博物馆活动的文艺性和生活周营造的松弛感,让参与者对宁波这座城市产生极大的归属感。“每去一个博物馆,它的馆藏文物及建筑、艺术装置都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来自我国香港的吴伟强是个博物馆迷。“这次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广场的粉红集装箱太有范了,令人叹为观止。”

大型蒸汽朋克视觉艺术秀“朋克星球2060”(图1)在宁波开启首秀。巨型能量资源车、蒸汽高轮车、沙漠战车、机械臂博士……这些充满科技元素和复古风情、突破想象力边界的艺术体验,让人仿佛穿越到光怪陆离的蒸汽时空。除此之外,还邀请4位旅居或出生在港口城市的音乐人和艺术工作者,为广大民众带来了一场以“港口与音乐”为主题的音乐沙龙,诠释港口城市与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

image.png

剧本杀成为年轻人追逐文娱消费和社交体验的新热点,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行动起来。在“港口生活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根据最新推出的临展为观众定制了沉浸式博物解谜活动“我在春秋图霸业”(图2),通过剧情互动、谜题探索、机制闯关等环节,让大家感受春秋历史与古代军事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核心密码在于‘场景再造’,我们着力打造演绎新场景的文博新空间,让流量变成‘留量’。”冯毅如是说。

image.png

启发思辨探索 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物馆既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关注和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兴趣,成为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去年“港口生活节”中,青年艺术家蔡佳捷的木偶戏表演惊艳全场,而今年“港口生活周”,他携非遗创新木偶剧作品《周记茶馆》(图3)华丽回归,通过泉州提线木偶传统技法,结合现代剧场叙事形式,围绕周家两代茶馆掌柜展开的故事诙谐上演,现场人气火爆。除了观看表演,“走进木偶的世界”系列工作坊,也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提线木偶的花式魅力。

image.png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通过举办“有光课堂”等系列活动,在博物馆内创造了一个互动学习的教育环境,让青少年与历史对话,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据了解,此次“有光课堂”以“梁启超之问: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为主题开展探索讨论,以近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对郑和下西洋事件的描述作为切入口,用通俗易懂、亲切活泼的语言深入分析历史文献,结合当事人、中国史书、世界史书等不同视角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与小学员进行探讨,旨在通过思辨的对话方式,与青少年探究中国海洋意识的演变轨迹以及中国海洋文化的机遇与时代特征。

现场除了40位10岁至15岁的青少年听众,还有家长和来自宁波市各博物馆的社教工作人员。“通过对不同历史视角的讨论,青少年可以学习如何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辨能力。郑和的航海事迹鼓励青少年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积极面对挑战,也让他们理解了开放和交流的重要性。”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刘玉婷说。

“开馆十年来,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一直重点围绕精品展览、社会教育、研究保护等方面开展活动,努力给广大民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滋养。”冯毅表示,“港口生活周”给走进博物馆的游客和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让博物馆变得更加温暖、有趣,用更为跨界、多元的方式丰富人们当下的美好生活。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0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