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上山”路上——记浙江省浦江县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利民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杨亚鹏

说起浙江上山遗址,总会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萦绕在人们心中……

他就是浙江省浦江县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利民,2022年9月因积劳成疾,突发重病不幸去世。日前,中央宣传部追授徐利民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徐利民扎根基层工作一线,全身心投入上山文化的研究宣传,用实干笃行担当宣传干部新的文化使命。

“愿做上山文化的宣传员、讲解员”

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中心,是率先进入农业社会的先行者,是中华一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

“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自2019年就任浦江县委宣传部部长以来,徐利民将这句话深深刻在心里,始终坚定地践行,并视之为终身事业。

为尽快宣传好上山文化,徐利民在繁忙公务之余一头扎进对上山文化的学习研究中,成为上山文化的“讲解员”。同事们说,炎炎夏日,他总是挥着一顶草帽,领着一批批访客,一路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但徐利民不愿意坐着等待,于是牵头成立上山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组建扩充专班人员,扩大宣传上山文化的知名度。

“徐部长充满激情,有韧劲,就像一个火把,上山就是他为之燃烧的所在。”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国萍深情地回忆。

2020年是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在徐利民看来,举办学术研讨会是加强上山文化研究和宣传的好机会。

为做好研讨会的筹备工作,2020年8月徐利民带队进京,拜访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当时北京正处于疫情严峻时期,又遇罕见暴雨,联系不上严先生。

“都到北京了,无论如何要再想想办法,我们一定要见到严先生!”徐利民不言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小区楼下的凉亭里,徐利民最终见到了严先生。后来,严先生提笔写下“远古中华第一村”,表达对上山文化的高度认可。

同年10月,徐利民去长沙拜访“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更为简明地介绍上山文化,徐利民特意将图册里的稻米和石磨盘放大,得到袁老的赞赏,拜访时间得以延长到40多分钟。”一同拜访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至今仍历历在目。

袁老题词“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后来也成为上山文化颇具影响力的宣传词。

此刻,在徐利民的积极努力下,万年稻作文明与当代杂交水稻进行了一场古今对话。

2020年11月,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徐利民的坚持终有回报。

当获悉徐利民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时,“徐部长很不容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如是说。

在王巍印象中,徐利民为人热情、豪爽,热心于宣传上山文化。“为了邀请我参加研讨会,那年炎热夏季,徐部长来到北京时,我正在开会,会场进不去,他就在酒店外等到会议结束。”这份执着,至今仍让王巍感动。

“这是祖先留下的珍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为提升上山文化“世界稻源”的影响力,徐利民辗转找到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成立上山稻作研究基地,并在遗址最核心位置,种植了1950年以来66个不同品种的年代稻,打造田间博物馆。

2021年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徐利民说,要推动上山文化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办展。

有了想法,徐利民立马行动,四处联络,反复沟通,最终“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国博成功举办。

因为展览效果特别好,得以两次延期,前后一共展出5个多月。“我们赚到了,赚到了!”徐利民开心地说。

“近200件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是徐部长带着我们一件一件精挑细选的,连布展的位置、字号的大小他都逐一核对。”参与展览筹备的同事回忆。

“徐部长爱逛博物馆和看画展,每次看完回来,马上会有灵感又和我们聊起工作。”浦江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方黎晨说,徐部长经常带着他们去晨跑、看日出,以实际行动引导青年干部要朝气蓬勃。

建党百年,徐利民策划了一次活动——从万年上山一路跑到百年望道。“万年上山,百年望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起头一路喊,队伍一路跑,声势颇为壮观。

徐利民的朋友圈满是上山遗址的宣传:微信头像是上山遗址的照片,朋友圈里刷屏的是对上山遗址以及家乡的宣传。

徐利民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涵盖考古等在内的各类书籍,手机备忘录里也记着对工作的思考。

“是什么力量让你对上山这么上心?”有人不解地问徐利民。

“或许是有缘吧,三十年前我从农校农学毕业,与上山稻作相联了,这也意味着我必须承担起具体谋划上山的责任。”

徐利民对上山遗址用心至极,取得了多项成果:上山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列入《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时间不等人,上山工作不能落下”

为更好地展示上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徐利民耗费了很多精力。

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几乎成为徐利民的上班地点。他每周2至3次去上山遗址调研踏勘,100余次请教走访专家学者。他的口袋里总是备着一张上山遗址地图,往哪里一趴,哪里就是会议室。

“徐部长办公室的灯,经常是部里最晚关的那一盏。”方黎晨说,徐部长以自己能投身上山文化工作为荣,认为这是一辈子最值得做的事。

徐利民的所思所想汇聚成《上山二十九章》,字字皆是关于上山文化研究的心血。他主持编撰《上山文集》,一改就是几十遍,全力擦亮“万年上山”这张“金名片”。

“一本《之江新语》留下了徐利民反复阅读的痕迹,同时他也学习了大量文物考古知识,全身心投入上山文化研究宣传。”一位曾看过徐利民办公桌的媒体记者说。 

2022年8月12日开始,同事在上山没有发现徐利民的身影,都很纳闷,因为以往他隔一两天就会来。而此时的他已因病住进了医院。

“上山工作不能落下!现在是上山项目推进最关键的时刻,我这病生得真不是时候啊。”徐利民带着内疚和懊恼的口气回复同事。

同事以为他会很快回来。没想到这一次,竟是永别!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徐利民说得最多的、最关心的还是工作上的事,心里最牵挂的还是上山和宣传的事。

“他无法使用手机了,就让我女婿编辑好信息读给他听,经过确认后再发送给相关同事。”徐利民的哥哥徐树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早已泪眼蒙眬。

2022年9月20日,徐利民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52岁。就在第二天,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他和同事们之前一起写的《万年上山为何成为了圣火采集地》,深刻解读了古老文明如何迸发出崭新活力。

徐利民一生致力于上山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工作,真正做到了一名宣传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你注视着那颗小小的稻米,从此一眼万年,古老的彩陶,显影出中华文明的足迹。”徐利民站在保护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在“上山”路上孜孜以求,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6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