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初心 勇担新时代新文化使命——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持续加强文物保护修缮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陆卫

广西文物遗迹丰富多样、古村古镇星罗棋布、历史街区传统多元、千年文脉延绵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2023年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己任,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积极担负起文物保护修缮的责任,在保护传承中砥砺前行。

夯实思想根基,坚定思想引领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文物发挥着重要载体的作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让文物活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等重大问题,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为我们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守好中华文脉提供了强大思想力量和行动指引。

image.png

精心组织实施保护修缮,守好文化传承之魂

作为文物保护的先行者,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在项目实践中始终坚持“将文物保护好,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让文脉传下去”的理念,努力树立文保工程典范。

将文物保护好,让文物活起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传统村落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村落文物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物保护赋能乡村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心在尊重历史、尊重原貌的前提下,实施了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乐湾村古建筑群——陈恭喜、陈恭新宅,杨溪村古建筑群,朗山古民居;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古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工程,展现出具有乡土文化、体现地域民族风貌的古民居修缮样本,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文化动能”,使其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将文物保护好,让历史看得见——实施文物整体保护,守护城市的“根”与“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更是留住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为提升城市发展品位,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南宁市开启“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和改造工作。作为献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点项目,中心实施了三街两巷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对项目历史文化特色价值进行评估,对传统民居、骑楼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保留了大量“老南宁”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经过升级改造,如今的“老南宁·三街两巷”已成为外地游客最能感受老南宁风情的场所,以此对南宁这座广西首府城市有更深入的体验与更直观的了解。2022年1月,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将文物保护好,让文脉传下去——全面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红色基因。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时代的脚步越是匆忙,越让人们觉得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可贵。从井冈山精神到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传承中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价值与优良革命传统,保护好传承好革命文物具有重要的现实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自《关于实施广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9—2022年)的意见》印发后,中心以建党百年为节点,充分开展广西重大革命事件、重要革命人物、重点革命线路等专项研究,按照“原址保护、修旧如旧”原则,组织实施了灌阳县、全州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湘江战役旧址,梧州市中共广西早期革命活动旧址——中共梧州地委旧址、中共广西特委旧址、大同酒店旧址,百色市中国工农红军第七政治部旧址、贺州市红七军整编旧址等革命文物旧址的保护维修。修缮后的旧址成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以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好去处,让红色文化在传承发展中绽放新光彩。

文物承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心将时刻带着这份责任与使命,继续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奋勇前进,展现新担当、体现新作为。

(作者系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主任)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5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