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自然类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以天津自然博物馆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娟

近年来,我国自然类博物馆快速发展,陈列设计、传播功能等各个方面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态势。自然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陈列内容、信息传播和陈列手段基于真实问题、强调探究过程、创设独特体验,更利于解释和运用复杂的自然科学知识,使观众的参观更具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知识的线索:自然类博物馆陈列内容结构

博物馆陈列的内容结构是展览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展品按照一定的逻辑线索进行的组合与串联。自然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结构体现其知识结构。

自然演化史结构。按照自然演化史的结构进行陈列是自然类博物馆比较常见的一种陈列线索,这使观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地球、生物以及人类本身发生发展的过程与规律,运用形式语言的特点和优势诠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

分类比较结构。科学分类体系式的标本陈列可以打破时间序列,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标本聚集在一起进行比较展示,多见于分类学的展示或体现生物多样性展示之中。科学分类除了可以表现生物的种群属性,还可以体现生态的适应性。自然类博物馆将适应性原理应用到陈列中,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此外,表现几个不同区域的动物、植物与生态环境的陈列结构则在横向的空间上对生态多样性进行比较,让人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天津自然博物馆在新馆陈列4000多件古生物化石和动物标本、15个生态景观,展示了各洲的典型动物群,使观众了解生态系统与景观的整体性。

主题单元结构。自然类博物馆为表达某一主题,通过故事线的设计、展品布局、陈列方式将知识蕴含其中从而形成主题展。基于展览内容素材和展览目的,主题展可以区分为“知识性主题”,如介绍自然界基本情况;“事件性主题”,如关于火山地震的展览;“话题性主题”,如关于环境污染、仿生等展览。主题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观众,要准确了解目标观众对主题展内容的知晓、理解、认同和态度,了解目标观众偏好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据此设计交流互动方式。

传播的桥梁:自然类博物馆陈列说明系统

自然类博物馆包含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要将这些信息传播给观众,就需要相应的说明系统来诠释展品,将知识以文字或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使观众深入理解展览中蕴含的信息。

促进信息传播。说明文字将相关物种、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整体信息予以体现,为观众架构起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促使观众有更充分的空间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学习。为增强说明文字的艺术性,需要运用文字表述的技巧,紧密结合图像语言,借助图像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强化文字信息的表达。天津自然博物馆在介绍蝴蝶的特征时,与我国的梁祝化蝶传说联系起来,在生动的描述中加深了观众对蝴蝶的印象;又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来表现自然界中的生存现象,使观众在展品与自身经验之间建立了联系。

增强观众互动。展览说明文字不仅能呈现展览信息,更增加了展览的互动性。展览与观众间的对话形式主要包括提问互动、行为指示等。在自然类博物馆的解读性说明文字中疑问句十分常见,能起到启示思考、提炼重点和引导互动等作用。在说明系统中加入恰当的问题,很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种提出问题的展示方式相对于以前的说教式语言,更能让观众参与其中,激发受众人群的关注度和吸引力,延长观看时间。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人类演化相关陈列中,展板上发出提问“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这样的提问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与好奇,也激发了观众继续参观的主动性。

真实的体验:自然类博物馆陈列手段

生态景观陈列打造真实感。生态景观陈列是一种整体性的展示方式,是对真实环境的复制。自然类博物馆将动物的高仿真模型或标本放置在还原的生态环境模型中,完全按照其生存环境取景,塑造出真实空间场景,再通过灯光、声响、多媒体等技术的配合,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增强观众对展示内容的兴趣和认知程度。有些博物馆的形式设计打破传统陈列的框架,实行开放式陈列,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复杂性来考虑,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把整个展览模拟成一个生态系统,观众则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员,使观众更全面系统地解读展品。

image.png

多媒体的运用提升趣味性。博物馆的空间性使它成为媒介综合体,从而让多元叙述与多样化表达成为可能,这将极大地拓展反映、表现自然与人类生活各种现象的能力。自然类博物馆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反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多媒体技术、电视影像技术展示生活场景,利用景箱、景观设置在视觉上产生自然逼真的生活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类博物馆使用人性化的设施为观众带来便利,如触摸屏幕查询节省了观众的时间,多媒体演示帮助观众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虚拟的空间让观众更能接近历史。

互动学习装置增强体验感。互动式展示鼓励观众了解各种真实物件或现象,是通过身体的选择进行主动探索的展示方式,打破了传统博物馆静止不动的陈列模式,向人们提供可自己手动操作的实验设备。自然类博物馆是能为观众提供直接经验的重要场所,这种由亲身操作而产生的直接经验是奇妙而有趣的,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学习的内涵。自然类博物馆将展览中的相关内容转化为互动装置,让观众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加强对事物和现象的理解。为了向观众清晰的展示隔震技术,天津自然博物馆展厅设置了基础隔震技术演示的互动装置,观众操作装置便可以观察隔震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在实践活动中,观众的自主性得到最好发挥,当观众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达到预期的结果,就理解了相关的原理。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发现与探索”的快乐,而不是简单的“被教育”。

image.png

如今,自然观的重大变化促使自然类博物馆展陈方式以生态学的观点指导设计工作,突破了博物馆单纯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界限,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关注参观者所处的主体与中心地位,观众在自然类博物馆中不仅是个体的参观过程,也是与展品、与其他参观者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9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