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绿釉格言瓷枕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胡成芳

河南济源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瓷枕,该瓷枕2007年出土于当地一座宋代墓葬。瓷枕整体呈蚕豆形,通长30.70厘米,通宽21.30厘米,通高11.3厘米。瓷枕枕面满施绿釉,枕底素胎无釉,有支烧痕迹,枕的一侧有烧制时留下的粘连物。瓷枕模制成形、胎体规整,胎土灰白稍泛红。瓷枕后壁留有一圆形出气孔,以供烧制时排气使用,以提高瓷器的烧成率。

image.png

瓷枕枕面刻画有复线开光,开光随枕缘轮廓延伸亦成蚕豆形。开光内用复线界画出一方框形区域。开光复线线条一组六条,其中三根粗线条划痕较深,三根细线条划痕相对较浅。开光线条连接处随势自然、毫无修饰,起笔和落笔走势清晰流畅、一气呵成。从开光线条连接和笔画走势分析,刻画开光复线条的工具应该是一把由六枝硬度、粗细有别的刷齿组成的排刷。开光复线皆由这把排刷刻画出来。方形开光区域内单线条书写有行书五言四句格言“我有三将水,人无四海心。有身不便用,死後一長空”。格言自上而下排列成行,自右向左排列成篇,符合古代书写习惯。从四句格言布局来看,前三句排列规整松散,第四句因为空间不足显得较为局促紧凑,由此可以看出,枕面装饰的顺序应该是先刻画好开光然后再在开光内填充文字,由于瓷枕的制作者在装饰的“布局谋篇”方面没有缜密的思考,随手随势而为,以致出现这种前松后紧的情况。枕面开光之内方框之外的区域刻画有叶片纹,叶片纹由单线条刻画而成,看似随性但叶脉清晰、线条流畅,表达生动。

瓷枕枕面书写的格言出自宋代《名贤集》,原文为“地有三江水,人无四海心。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名贤集》是宋代儒家学者搜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汇总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启蒙教材。一位普通的瓷器制作工匠能够随口记起《名贤集》的格言并且还能做出修改和提炼,从而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知(“地”修改为“我”、“钱”修改为“身”、“便使用”修改为“不便用”),可以看出《明贤集》在宋代社会生活中已经广为普及,一定程度上是宋人言行遵循的指导性规范。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化的享有从达官贵人普及到了市井百姓,瓷枕格言就是市井百姓精神状态的一种真实反映。瓷枕格言对仗工整、内容简洁,但其中未免有些消极的处世思想,用“我有三将水”和“人无四海心”进行对比,感慨世间缺乏应有的包容和宽厚,用“有身不便用,死後一長空”来表达为人处世中的现实主义思想,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唤醒世人珍惜今天、不虚度光阴的惜时思想,同时,在极度信奉道教的宋代注重现世也是道教思想的一种体现。

有趣的是,这件瓷枕的制作者在二十字的格言中却写出了两个别字,“江”字刻成了“将”字,“场”字刻成了“长”字。通过对以上四个字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查询,在宋代行用的字书类工具书《宋本玉篇》中对其都有收录,说明当时以上四字都已分别成字、各有其意,因此排除了它们之间为假借字的可能。《宋本玉篇》中收录:“江”是“古双切,山海经云水出岷山”,可见江在古代专指一条发源于岷山的河流。而“将”的解释为“子羊切行也欲也或也送也奉也大也助也养也扶持为将又子匠切帅也又七羊切”,可见“将”在古代指一种特定行为或者是特定的某一职位。可以看出“江”和“将”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而制作者用词的本意是和“四海心”相对应的“三江水”,故此处本该为“江”字而非“将”字。而“长”字在《宋本玉篇》中的解释为“直良切永也久也常也又知两切主也除亮切多也”,可见其意表示尺度的延伸,“场”字的解释为“除良切国语也屏摄之位曰场坛之所除地曰场说文云祭神道也一曰田不耕一曰治谷处”,可见“场”字的本意指的是一种场所,是空间概念,无疑“场”字用在此处表达本文意思更为贴切。而从《明贤集》文本原文来看使用的也是“江”“场”二字,而非“长”“将”二字。同时,“一场空”和“三江水”的组合也和现代汉语的字词使用规范相一致。因此,可以确认,“将”与“长”的确是工匠顺手而为、无意间留下的别字。因此可以看出制瓷工匠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凸显出对高质量的苛求和细节的把握,表现的是宋代工匠制作瓷枕时的洒脱和随性,这也符合这件瓷枕作为一般百姓家的日常用品的客观需求。

格言中的“无”“后”“身”等字的使用也很有特点。“无”是现在书体的简化字,我们通常的理念中,今天行用的简化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简化后才出现的字体,但“无”的简化字却出现在了一千余年前的宋代瓷枕上。其实,中国古代的文字长期以来有正字体和俗字体并行流传的现象。正体是官方行用的书体,一般来说是比较规范的书体,而俗体则是在民间百姓中流传极广的字体,一般以简洁易写为特点。而“无”字就是宋代正体“無”的俗体字。同时,在《宋元以来俗字谱》中可以查证到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列女传》《古今杂剧》《白袍记》《太平乐府》等剧作和传记文本中都出现了“無”的俗体字——“无”,可见俗字体一直以来都是在民间使用传承的,许多官方正体字在民间都有相对应的俗体字并行。而在《宋元以来俗字谱》中查证到“後”字在当时也有对应的俗体字——“后”,但是瓷枕制作者却没有使用其更容易书写的俗体字,而是仍然使用了字画复杂的正体字,更是凸显了匠人的随心所欲。另外,格言中“身”字的书写也很有特点,行草书体、结构极简、了了几笔、走笔笔画也略显潦草,和今天行草字体风格完全一致。

从目前出土的瓷枕资料可知,瓷枕的使用最早见于隋代,宋代瓷枕已经成为人们夏天纳凉普遍使用的寝具。除此之外,还有医用把脉瓷枕和陪葬用的明器瓷枕。该件瓷枕枕面光滑略凹,大小高低适中,应该是生活中使用的寝具。宋朝社会文化高度发展,文化氛围浓厚,诗书文学著称于世,文人才子层出不穷,文化以其精简的姿态走向市井百姓。因此在烧造瓷器的画师工匠中也不乏文人或略通文墨之士,于是宋代瓷器中出现了诗与画相结合的装饰内容,这些装饰图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状态。

该件瓷枕应该是一位制作技术娴熟、文化水平一般、个性恣意洒脱、并有独立思考的工匠随性之作,他的作品造型完美、质地坚实、釉色葱绿美观,装饰流畅古朴,图案内容既有传统道德纲常伦理的自律,也有自己对社会的真实感受,丰富的历史信息集中体现在方寸之间,该件瓷枕的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研究宋人生活的实物资料。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1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