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刻终有主——修水县黄龙寺“法窟”石刻作者辨证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陈龙

黄龙山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位于修水县黄龙乡。黄龙山东麓的黄龙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七宗之一黄龙宗的发源地。黄龙宗信徒众多,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均有深刻影响。黄龙寺始建于唐,在宋代,慧南禅师以“三关”说教,开创黄龙一宗,黄龙寺成为宋代江西四大丛林之一。黄庭坚、周敦颐、程师孟、韩驹等众多名贤都曾到此参禅悟道。

image.png

“法窟”石刻是当地著名的石刻,楷书阴刻于慧南墓塔左侧山崖上,字径约80厘米。1991年版《修水县志》、2008年版《江西通史——北宋卷》及2013年版《赣文化通典——名胜卷》中均记载为黄庭坚书写,此说法流行于世。笔者因工作需要,于2020年4月到黄龙寺调查摩崖石刻,在清理“法窟”石刻上的苔藓时,隐约发现有字迹存在,但是风化严重,辨识不清,就是仔细观察,也很难辨认。在经过认真识别及拓印之后,“张即之题”四字清晰地展现出来。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史志文献未有记载张即之到过修水,然经考证,仍可认定为张即之真迹。

其一,该石刻有明确的落款。

其二,“法窟”二字结构严谨,古雅遒劲,与宋代的书法格调相似,且与张即之擅长楷书,喜作擘窠大字的书法风格一致。

其三,黄庭坚与张即之同为宋代书坛的领军人物,清代吴文桂和赵怀玉因张即之善写佛家语和大字行书,误将黄庭坚书《发愿文》系于张即之名下,因此黄、张二人在书法风格上有相似之处。黄庭坚曾多次到黄龙寺参学,并留有石刻遗迹,因此后人未识别出题款,而将“法窟”误认为黄庭坚所书。

其四,黄君先生主编的《黄庭坚书法全集》将“法窟”石刻列为黄庭坚的托名作,并注解此二字结字平实,笔法参隶意,非山谷所为。从侧面印证了这一事实。

其五,张即之受禅学影响很大,而黄龙寺在宋代又声名远播,故其到黄龙寺参禅悟道,并题写“法窟”二字。

其六,“张即之题”四字落款不协调问题,说明张即之并非直接在石刻上书写,而是刻工根据墨迹刻石,但限于石刻大小或者刻工水平问题,而导致落款不协调。

综上所述,“法窟”石刻为张即之所书不言而喻。张即之贵为南宋书坛重要人物,能为黄龙寺题写“法窟”二字,又为黄龙寺留下一段佳话。

张即之(1186—1263)宋代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后知嘉兴,以言罢。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张即之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4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