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文化保护传承 谱写殷墟发展新华章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利英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2023 年12月19日在京召开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殷墟管委会)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创新工作举措,统筹各方资源,自觉担负起统筹协调殷墟保护管理发展利用工作,守护好殷墟这一中华文明的根脉,发展好殷墟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殷墟文化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全面提升。

image.png

坚持保护第一,守牢安全底线,保障中华文明根脉永固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殷墟管委会秉承“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始终把殷墟遗址安全放在第一位,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殷墟实际的文物保护新途径。

织密网格体系,夯实工作责任,形成“网格化分级”管理的大遗址保护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殷墟文物保护网格责任体系,在保护区内11个乡办66个村细化180个最小网格单元,明确网格责任区域、责任人及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压实文物安全责任。

统筹各方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行政+司法”联动保护机制。构建与公安、属地文物局、乡办联合巡查机制,建立了每周一定时研判、每周四联合巡查的常态化联动机制。针对不同季节的防范重点,每年都联合开展系列安全防范排查专项行动,严厉防范打击文物违法犯罪。与法院构建司法保护联动机制,与安阳市检察院联合建立了公益诉讼协作联动机制、综合运用司法力量和行政力量形成保护合力,为殷墟提供全方位的司法保障。

加大防范投入,提升防范能力,建设“人防+技防”立体防控体系。更加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通过殷墟遗址保护区智慧技术安全防范项目打造了“高空、空中、地面”三层防护网,实现遗址保护区电子监控全覆盖。通过殷墟保护智慧巡更平台实现了巡防队员、网格员手机端连接互动,对巡防情况和网格员信息报送情况的实时监管,打造了维护殷墟安全的技防新高地,极大提升了遗址全区域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建立“震慑+引导”群防群护体系。通过突击检查、专项排查、公安盘查,发放宣传单倡议书,张贴宣传页公开信,强化殷墟保护“曝光率”,增强震慑力,营造高压态势。开展系列普法宣传活动,组织“科技展威力 天眼护殷墟”殷墟技防中心观摩教育培训活动,保护区内干部群众代表分期分批参加,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形成群防群护、全民自觉守护殷墟的良好局面。结合新的考古发现和城市发展,及时启动新一轮殷墟保护规划修编、积极起草制定《殷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为殷墟发展奠定法治保障基础,近年来,殷墟安全持续稳中向好,未新增违法盗掘案件。2023年殷墟安全保护经验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国推介。

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动,加快建设中华文明标识工程

遗址公园是遗址文物文化的载体,建设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舒适感和传统文化获得感、触摸感、凭今吊古仪式感的有效途径。殷墟管委会以更好展现殷商文化,解码中华文明根脉,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世界一流的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为目标。

强化顶层设计,高站位谋篇布局。编制了《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根据殷墟遗址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功能上分为宫殿宗庙展示区、洹北商城展示区、王陵与民俗文化展示区、考古学展示区、创意文化展示体验区、洹水文化景观带、预留发展区等7大功能分区,并谋划了可实施总投资约190亿元的各类项目,为后续推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突出重点项目,高标准强力推进。聚焦殷墟遗址核心区,紧扣殷墟深厚内涵和核心价值,着力于殷墟遗址内涵全面阐释和活化利用,着力于恢复殷墟遗址原有地貌和“大邑商”都邑格局,更好展现殷商文化对当代及未来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实施了宫庙宗庙区和王陵区“两整治两提升”工程、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殷墟考古文旅小镇建设工程,洹河殷墟段治理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与文旅集团战略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为项目推动“蓄势赋能”。每个项目成立专班,厅级领导牵头、挂图作战,现场督办,保障了项目的高效顺利推动。

建设效果凸显,高水平带动发展。目前入口区与宫庙宗庙区环境整治工程(一期)已经完成并对外开放,逼真的考古遗迹展示,浓郁的殷商文化风情为广大群众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提供了优美环境场所;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一期)已完工并对外开放,春节期间成为安阳的网红打卡地;殷墟博物馆已建成开馆,近四千件文物全新亮相,全景式展现伟大的商文明,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洹河夜游项目正式运营,集数字光影与实景演艺和游船体验为一体,为游客提供了殷商文化的精神大餐。随着重点工程的相继完工,殷墟遗址博物馆与殷墟宫殿宗庙区、王陵区、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洹河夜游,共同构成了“一馆两区一镇一河”的规模化展示阐释体系。殷墟考古公园建设的持续推进,拟将整个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核心景观串珠成线,连点成片,互联互通,再现大邑商的恢宏气势,集远古文明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文物和文化交相辉映,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发展和传承之光将更加璀璨夺目。

坚定文化自信,创新赋能文旅融合,传承殷商文明让殷墟“活”起来

讲好殷墟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善于运用“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将“守护殷墟世界遗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保护为前提,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物质和精神上回馈群众、回馈社会,营造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学、专家论坛、电视访谈、文艺表演等节目策划,向河南省、全国、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社会做好宣介,以更大范围、更广阔空间传播殷商文化,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创新宣传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技术赋能。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实现文物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新飞跃,比如裸眼3D、全息影像等新技术新手段,对殷墟文化的情境与意境进行高度复现,提升受众的沉浸感、现场感和互动感。瞄准年轻受众群体,强化碎片化传播、轻量化传播,推动殷墟文化节目“破圈”“刷屏”。

创新文化产品,让殷商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数字文博创新为主线开发了“亚长牛尊”“亚址方尊”等数字藏品,与手游殷墟文化跨界联动项目合作。打造了以殷商文化为主题的《盘庚迁殷》《妇好出征》《殷墟遗梦》等实景演出及《天命玄女》影片,创作了甲骨文体操并全面推广,呈现了满城尽跳甲骨文广播体操盛景。让古老的甲骨文火遍全城。推动殷墟活化利用成果全民共享,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突出文化融城,将殷商元素融入城市发展。更新了具有殷墟元素的交通标识牌、窨井盖等;推出了文创雪糕、文创月饼、文创杯子、冰箱贴、甲骨灯笼等,让甲骨文符号更好地装扮城市,让殷商文化以更时尚的方式融入生活场景。

策划特色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持续策划了“点亮殷墟”、洹河夜游、殷墟博物馆夜游等项目,《明月·殷商里》实景演出、数字“妇好”亮相殷墟、殷商元素时装走秀表演等系列活动相继呈现,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丰富了殷墟文旅业态,繁荣了夜经济,让殷墟越“夜”越精彩。

(作者系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0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