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耕的收获——《天津旧石器考古新发现与研究(2015~2019)》读后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王幼平

天津地区通过冀北山地与东北相连,南面是广阔的华北平原,东隔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西面从北京平原到太行与燕山山地。在更新世低海面时期,位于华北到东北亚交通中心位置的天津地区,更是东北亚与中国北方地区接触的前沿与枢纽地带。我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习考古,到后来讲授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课程的时候,都曾长期关注天津地区的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但令人遗憾的是,一直到2000年前后总结盘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在20世纪的收获之时,天津地区仍不见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的报道。经过天津考古同事的长期规划准备,2005年正式开启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当年即发现了旧石器遗存,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天津地区旧石器的发现,是众多考古同行的共同愿望。正如张森水先生在看到天津旧石器首次发现时曾讲过,天津地区旧石器的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后消灭了以省、直辖市为单位的旧石器考古的空白区”。

天津旧石器工作开始的时间虽然较晚,从2005年到现在也才不到20年,但从《天津旧石器考古新发现与研究(2015-2019)》这本专著来看,天津旧石器考古发现材料的积累速度与研究深入发展程度,着实让旧石器考古同行感到意外。18年内,天津旧石器考古同行已经完成两部专著。2015年《初耕集:天津蓟县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出版,到现在还不到10年,又完成第二部专著的撰写,可称是创造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发展的天津速度。这个速度记录的创造和主要贡献者,正是本书的作者,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盛立双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王春雪两位同事。非常感谢两位盛情邀请我为本书写序。作为天津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长期关注者,很高兴有机会和关心天津旧石器考古的读者讨论交流,一起分享看到这部新作的喜悦。

虽然从初次发现到现在天津旧石器考古已经快满20年,本书已经是天津旧石器考古的第二本专著,但在谈到天津旧石器考古发现之际,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填补空白的话题。与2005年天津第一批旧石器遗存发现填补的是地区空白不同,随着近二十年来的调查、发掘与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现在看到这部新作,所展示的已是天津晚更新世以来石器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填补的是从华北到东北亚枢纽地区的旧石器技术研究与认识的空白。这项工作所揭示出的是更新世期间,尤其是晚更新世人类的活动历史与行为特点。因此可以说,本书出版的意义已从旧石器发现的区域空白填补,进一步提升到石器技术与人类行为研究的层面。

关于填补区域旧石器技术与文化研究空白,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对天津地区砾石石器工业存在的认识。《初耕集》将天津旧石器发现划分为小石片与细石器两种类型。本书则在前两者之外,再新分出砾石石器类型。砾石石器虽然是个讨论较多,涵义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的概念,但多数研究者还是经常用来指代以砾石为原料,直接修理成形的大型(重型)工具占主导(或重要)的石制品组合。本书作者所划分的砾石工业也应如此。其实以砾石为原料,依修形理念直接加工重型工具的大型工具组合,在天津周边地区早就有发现。如邻近的北京周口店的早期石器组合,就展现出重型工具较多,以砾石为原料直接修理成型的砍砸器等居重要地位的下文化层。像东北到辽宁中部的本溪庙后山遗址,其大型工具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也早就受到研究者关注。与天津地区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地区,自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来,更有数量众多的发现是用砾石为原料、依修形理念加工的砾石石器工业。按照传统划分,无论是中国旧石器文化南北二元结构说,或是华北旧石器两大系统,天津地区及周边地区都应属于华北小石器或石片石器工业的范围。因此,天津周边地区先前零散分布的砾石工业,与本地区以小石器为主的文化传统所显现出明显矛盾的情况,也一直困扰着相关研究者。

由于本书所展现的旧石器考古新进展,即对联结东北亚的天津地区砾石工业类型的确认,显然可以不用继续纠结于辽宁中部庙后山遗址大石器与华北小石器工业面貌不协调,也不必再困惑朝鲜半岛广泛分布的砾石工业与东亚大陆北部地区同类发现之间的技术传统与文化关系。在此意义上讲,天津旧石器的发现不仅是填补了地域分布的空白区,尤为重要的是新发现的石器技术类型可将周边连接起来,更全面地展示了晚更新世以来,从华北到东北以及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路径与文化关系。因此,对联结华北到东北乃至东北亚交通要道的天津地区砾石工业分布的新认识,其重要性不仅是增加了本区旧石器工业类型,而且还将原来孤立分布于环渤海地区,包括华北北部,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半岛的同类石器工业连为一体,更深刻地改变了对中国旧石器文化区域性特点既有认识。砾石工业类型的确认与详细阐释,应该是本书,同时也是天津旧石器考古最重要的新进展。

天津地区并非是小石片技术传统的一统天下,晚更新世期间,砾石工业也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格局持续到晚更新世之末,随着细石器技术的发展扩散,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到高峰,进而走向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本书另一项值得称道的努力是展开对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考古材料的梳理总结。以往旧石器研究主要关心更新世人类及其文化遗存,但很少探讨进入全新世以后的发展。新石器考古同行也如此,很难见到将新石器时代早期发现与旧石器晚期文化发展联系起来,统一进行讨论分析的尝试。这种研究取向人为地割裂了旧、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使得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史前考古重大课题研究长期裹足不前。本书的两位作者突破以往惯例,将天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青池遗址的发现也纳入研究,通过对该遗址发现石制品等系统分析,建立起从晚更新世到全新世初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填补了天津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研究的空白。

这部专著研究对象是2015年到2019年4个年度的发掘与调查材料,主要为石制品,更方便做传统的技术与类型学分析。但两位的研究并没有受限于材料,仅止步于石器分析,而是注重收集石器原料、石制品组合等多方面信息,努力尝试解读遗址功能,揭示早期居民对遗址使用方式。例如通过对朝阳洞遗址仅有石片及少量工具,并未见石核等特点,判断这处洞穴的居住者应是在他处加工石制品,将适用的工具与石片等携带至洞内,属于装备人员的模式。类似的分析与认识,为探讨晚更新世人类在天津地区生存演化历史开拓了新视域。

受限于天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区内大部分是华北平原北端的沉降地带。属于更新世期间形成的堆积大部分埋藏在地下数米、数十米甚至数百米之深,因此很难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只有北部平原与山区交界地带,尚有发现旧石器遗存的机会。尽管有近20年来的持续调查,天津旧石器发现仍主要是在蓟县地区。虽受此局限,但本书作者及所属团队仍然不断努力,先后调查发现数十处旧石器地点,也正式发掘其中多处。本书所展示的也正是这些调查与发掘的成果。与绝大部分地域辽阔、旧石器遗存分布广泛的省区相比,天津旧石器考古虽受限于先天条件不足,但仍有明确的学术目标,且长期不懈努力,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调查与科学发掘,将所获成果及时整理与研究,并全面刊布,创立了更全面、更及时发表旧石器考古成果的范例。

这部新作的出版见证了天津旧石器考古18年的历史。18年或说是18岁,对个人来说是青春年少,对于新兴的天津旧石器考古事业来说也正值起步发展期。这部新作所展示的上述成果说明,旧石器考古在天津地区来讲,虽年轻,但已开始展露出耀眼的光彩。祝贺本书的出版面世,预祝天津旧石器考古不断发展,也继续收获更多更重要的新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天津旧石器考古新发现与研究(2015~2019)》

编著: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执笔:盛立双 王春雪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4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