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高歌——恭王府博物馆藏溥心畬画稿研究展”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汲古高歌——恭王府博物馆藏溥心畬画稿研究展”于4月23日至7月21日在恭王府乐道堂展厅展出。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主办。

image.png

展览以恭王府博物馆对特色馆藏溥心畬画稿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关联本馆及梅兰芳纪念馆、湖南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所藏溥心畬完整绘画作品,对研究成果所揭示的有关“继承—创造”的自觉和方法进行深入解读和展示,旨在为公众带来一次具有较高学术性的美育体验,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创新性转化方面提供启示。

展览利用恭王府传统古建筑院落空间特点,以“院落序厅+三个单元”的展示结构展开。主标题取自溥心畬所书集唐诗联“汲古得修绠”“高歌披心胸”两句,指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在春夏之际的乐道堂院落中设置的展览序厅,将观众带入一个由古建筑、花木和展览装置等营造的意象空间,前言、溥心畬生平简介、艺术简表、展品目录等图文展板和溥心畬常用印文互动装置等帮助观众了解溥心畬和相关传统艺术知识,建立与展览主题的联系。

步入正殿,是展览第一单元“胸有成竹——溥心畬绘画生成过程中的画稿”。在绘画过程中,画稿在画材形象、组织结构、章法布局以及画题画意表现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是画家表达心胸、学养,是古人、自然与自我等因素综合处理过程的思维痕迹。该单元重点通过溥心畬画稿与其完整作品的分组展示和分析,用直观的方式介绍溥心畬画与稿之间的关系,画稿绘画生成过程中蕴含的多种形态、功用等。

夕阳红树轴 溥心畬 首都博物馆藏(图1) 《夕阳红树轴》是目前所见溥心畬最早的山水画作品,由溥心畬17岁(1912年)在西山戒台寺读书、初习作画时所作。溥心畬在他的《学历自述》中,将自己学画的过程描述为根据其丰富的家藏,习久而“渐通其道,悟其理蕴”。

image.png

江山楼阁图 溥心畬 恭王府博物馆藏(图2.1) 楼阁-画稿28之12 溥心畬 恭王府博物馆藏(图2.2) 画稿不是画家自我临摹的临本,而是绘画生成过程中的阶段性形态和创造形象的基础。这组展品的点景楼阁有神似之处,这种形象的神似称为具有同稿关系;画面的内容选取、组织形式、图像的样式等方面也采用了相近的处理手法,这称为章法布局具有同构关系。这种同稿、同构关系反映出画家对画稿的“内化”过程,当一种典型形象或典型布局成熟后,画家在创作中便可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即“胸有成竹”的道理。

image.pngimage.png

墨笔山水轴 溥心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图3.1)  山水条 溥心畬 湖南博物院藏(图3.2) 此组作品分别创作于1948年和1946年,可进一步说明在同稿、同构基础上,溥心畬生成、表现不同主题作品的情况。《墨笔山水轴》是一件白描性质的山水画,《山水条》则是浅绛风格的作品。两件作品在画面近景、中景和主峰的描绘中具有高度的同稿性,画面近景、中景也具有同构关系。尽管两件作品的同稿、同构因素较多,但表现的主题却不尽相同。《墨笔山水轴》上题“鱼戏多深藻,蝉鸣但故林”,刻画了多个点景屋舍,一丘之隔便是无尽江岸,连接远方,表现的是理想中的故乡村居;《山水条》中,画家引导观者经过板桥,行至深山,方得见友人位于瀑布绝壁旁的居所,画上题“路寻丹壑断,人近白云居”,表现的是深山探幽访友的情景。

image.pngimage.png

访幽图 溥心畬 湖南博物院藏(图4.1)  溥心畬画稿36 恭王府博物馆藏(图4.2) “松泉高士”是中国绘画的经典题材,指向林泉、幽居等主题,观看此类作品,使人如若亲临自然,心旷神怡。这组画、稿均为松泉高士题材,但溥心畬做了丰富多样的组织和表现。从这个角度来看,画稿在特定题材绘画生成过程中也对艺术表现的展开发挥着重要作用。

image.png

image.png

展览的第二单元“千里意未足——溥心畬的写生性画稿”设置在乐道堂东配殿。展览聚焦溥心畬的写生性画稿和相关作品,以溥心畬与千里马的旧事为引,讲述溥心畬寻千里马之梦和行千里人生路的感悟。

读书、行路,是中国绘画实践过程中要在绘画以外所下的功夫。如此,方能“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国绘画的写生,本指写万物之生意。广义上说,包含了对天下万物的观察与体悟。行路、行旅、行人生之路,正是画家写生的途径。溥心畬的写生性画稿中体现了传统和时代因素的叠加,有强透视的形象捕捉,具有速写意味的动态记录,有结合际遇情境的生发组合,也有肖像写真类型的传神描绘。

溥心畬画稿35 恭王府博物馆藏(图5) 溥心畬对马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的文集著述中,多见马种、马性和画马要领的记录。此作品可能是一件用于记录马体各部位细节的画稿,结构准确、神态生动。他曾说:“韩幹画马,不师陈闳,良有以也。”唐代陈闳画鞍马,得到唐室推崇,唐玄宗令画家韩幹效法陈闳,韩幹答:“臣自有师。今陛下厩马皆臣师也。”这种以造化生灵为师,而不落前人窠臼的观念,为溥心畬所重视。

image.png

紧扣展览主题的第三单元“修绠与心胸——溥心畬画稿的资源、方法与目标”位于西配殿。“修绠”即长绳。从深深的古井中打水时需要借助长绳,意指学习古人时能够获得很好的门径和工具;“心胸”来自岑参诗句“高歌披心胸”,意为放声歌唱心中所思所感,发出自己的心声。溥心畬借古开今,以“修绠与心胸”表达出“古人”与“我”的关联。此单元从“巨藏手抚”“名迹过眼”等4个剖面串联展品,叙述溥心畬的临摹方法,体会其在钻研古人作品中所下的功夫。通过“晚芳清风”“访隐”“送雁”等5组创作性画稿和相关完整作品,揭示溥心畬通过绘画表达其对自然、古今、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创造容纳自己和观者的精神家园——这也是中国绘画的特质和价值。

溥心畬画稿17 恭王府博物馆藏(图6) 20世纪初溥心畬居住于恭王府时,府中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仍十分可观,唐代韩幹的传世名作《照夜白图》即在其手中。画稿右上部即为溥心畬所临《照夜白图》。溥氏绘画以临习、借鉴古人名迹入手,起点颇高。谈及学古,他曾说,“有些人认为我不创作,其实不然,我没有一幅画没自我精神,也没有一幅画像奴隶般地抄袭古人。藉古人骨架,发挥自我笔墨精神是国画的特点。”

image.png

溥心畬画稿3 恭王府博物馆藏(图7.1)  溥心畬画稿20 恭王府博物馆藏(图7.2) 此组作品为溥心畬临郎世宁《百骏图》画稿。郎世宁将意大利绘画技法与中国绘画相结合,对清代宫廷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溥心畬以审慎的态度观察郎世宁的绘画,着眼于研究郎世宁画中马匹的动态和互动关系,同时以中国画用笔做笔墨转换,重新组织生成形象,可以说是一种以中国画笔墨特质为基础,借鉴外部绘画有益因素的创作方法。

image.png

白云飞瀑轴 溥心畬 首都博物馆藏(图8.1)  山水立轴 溥心畬 湖南博物院藏(图8.2) 两件作品均以“树向白云得,人从瀑布来”两句为题,内容一为山居、一为园林;一为山间野逸,一为人为修造。溥心畬用不同的画面表现相同的主题内容,用不同的画材、场景来营造同样的画境与诗境,诗与画在溥心畬创作中的呼应和互动,体现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溥心畬以“藉古人骨架,发挥自我笔墨精神”为门径学习古人,其画稿所体现的有关“继承—创造”的自觉和方法,以及其对优秀传统的自信,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展览试图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其创作中对中国文艺传统的有效继承和发扬,有着对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启示;二是其在时代剧变的背景下,深挖传统,形成与传统以及近现代文艺方法综合关联的高水平艺术成果,对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具有参考价值。如何处理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其中经验或可作为借鉴。

image.pngimage.png

(供图: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湖南博物院 首都博物馆 北京艺术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8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