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史迹的保护——由福建船政建筑谈起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梅不争

近代,面对深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寻求自强之道,于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局。存续的41年间,福建船政局共制造40余艘各式兵商轮船,先后入列福建、北洋等海军。同时船政学堂培养出严复、詹天佑、魏瀚、罗丰禄、陈季同、邓世昌等一批优秀人才,在后来国家发展的多个领域取得显赫成就。

福建船政建筑遗存的保护

1870年代,位于福州马尾莺脰山下的福建船政局已初具规模,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建有衙署、学校、艺圃、洋员办公所、储藏所、厂房、船坞、宿舍等80余栋建筑,形成极具时代特色的船政建筑群。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费投入减少,福建船政局逐步衰落。辛亥革命后产学独立,分别发展为福州船政局、海军马尾造船所、海军学校、勤工学校等机构。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两次占领马尾,船政建筑遭到严重打击,未运离的大型机件被洗劫或破坏。抗战胜利,马尾造船所一度恢复,但很快因国民党军队败离大陆,大部分机器设备运往台湾,生产再度停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组建马尾造船厂,船舶生产得以长期稳定开展,直至2016年工厂整体搬迁至闽江口粗芦岛新址。厂址内保留着晚清以来不同时代的工业建筑,是研究中国近代海军、造船与航空工业发展历史和社会变迁的珍贵实例。

船政文化遗址区现登记有不可移动文物105处,其中福建船政局时期延续而来的轮机厂、绘事院、钟楼、官厅池、1号船坞等,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船政文化博物馆、船政古街、复建船政衙门及学堂、左沈二公祠等,共同构建船政文化园,融古景观光、活态体验、康体休闲等主题项目共同形成业态丰富的文旅景区。

image.png

1721890552830.png

洋务运动史迹

福建船政局的创办和发展,是一个半世纪前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的缩影。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探索,洋务运动的影响涉及中国社会诸多方面,除了发展现代军工、建立新式军队外,还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类民用工业,创办洋务学堂,由此遗留下工矿企业址、交通遗址、新式学堂建筑等大量史迹。

1865年在上海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大型新式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晚清重要的军工厂,同时还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旧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列入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并被公布为上海文物保护单位,保留有翻译馆旧址、2号船坞、飞机库等9处建筑及墙体和厂房结构,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第一家军工文化园。

同期在南京市秦淮区建立的金陵机器制造局,短短几年内,就扩充出了火箭分局、火药局、水雷局、洋药局等部门,在清代晚期反抗外敌侵略的多场战事中,为前线清军提供了火炮、手雷、枪械等武器。旧址内至今还保留有清代生产车间和管理用房9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沽船坞位于天津滨海新区,1880年设立时主要为应对北洋水师修理舰船需要,后期也生产枪、炮、水雷等武器,成为北方地区最早的船舶修造厂和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旧址现存甲坞、轮机车间、海神庙遗址等数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81年,为保卫东北边防,清廷批准开办吉林机器局,生产划分为造弹、造枪、造炮三部分,以造弹为重点,成为东北地区第一家近代工厂。旧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起,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实施了修缮工程,并设立展厅展示企业发展历史。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兴办军工的基础上,又大力发展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1873年在上海洋泾浜永安街正式开门营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总局大楼旧址位于上海市外滩,是一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新古典主义风格外廊式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平矿务局于1876年筹建,是官督商办设立最早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被誉为“中国煤炭工业源头”。在与外国煤矿企业的竞争中,凭借地理优势和低价竞争策略,成功抢占了市场份额,为洋务派所办采矿业中成效最显著者。旧址位于唐山市开平区,已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新式学校中,除福建船政学堂外,1890年于南京仪凤门内创设的江南水师学堂也是一所重要的海军学堂,被誉为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江南水师学堂的部分建筑至今仍然保留完好,如英籍教官楼、四合院式寝室、讲堂、半边亭、长廊等,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洋务运动史迹的独特价值

洋务运动史迹承载“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实践,展现了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引进与应用,记录着中国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它如同一扇窗,透露出清代晚期社会的深刻变革。许多工业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融入时代元素,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实用特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着灵感和借鉴。作为有识之士救亡图存和创新探索的真实见证,洋务运动史迹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产业报国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可以增强全球中华儿女凝聚力和历史认同,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激励年轻人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加强洋务运动史迹的保护和展示,对于强化中西交流历史,增进我国与西方社会的友谊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工作展望

近年来,有关党委政府日益重视,推动修缮和保护,恢复历史风貌。由于延用过程中技术发展和功能改变,建筑本体不断被改动,同时面临城市建设,以及风雨侵蚀、人为损坏,一些洋务运动史迹保存状况不容乐观。

针对独特价值与特有保护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关系。一是与后继者的关系,对洋务运动时期、辛亥革命以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等各时期工业遗产进行梳理,深入分析每栋建筑的独特历史和内涵,形成清晰的发展线,进行整体保护、系统展示,体现历史延续性,不能忽视各时期建筑的价值和贡献。二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将洋务运动史迹作为重要文化资源,在保护基础上融入城市建设规划,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完成有机更新,提升底蕴和品位,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和谐共生。三是与工业景区的建设关系,应按照文物保护的法规和规律,对文物本体和景观环境进行科学修缮和适度改造,注意设置教育区域和互动体验区,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工业历史的魅力,在游览中了解历史、受到教育。四是要充分发挥国际文化交流功能,作为今天中西对话的重要纽带,注意加强与相关国家、国外相关企业的合作研究,深入发掘历史,加强国际宣传,提高其国际知名度,与国际文物保护组织、博物馆等开展保护领域的协同研究,使之成为相互借鉴保护利用经验,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8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