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甲骨文 爱上中国字——国家博物馆古文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实践项目概览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崔波 黄宋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研学实践项目,通过制作动画短片、真人课本剧、微视频等多种形式有效开展,以线上专题直播、线上课程教学、线上讲座等方式实施推广。实践课程覆盖北京、新疆等地学生近千人;系列科普教育产品播出期间,吸引了数十万人观看;在国家博物馆微博、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电视台线上平台,央视频、央视少儿APP,B站、抖音、快手等多平台发布,不少博物馆官网、官微和自媒体转发。截至2023年12月,相关产品已获数百万人次的点击浏览。这些传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文字研究成果多层面多角度的实践转化,同时拓展了研究、教学和传播渠道。

“趣聊甲骨文 爱上中国字” 栏目剧微视频“走起”

国家博物馆对博物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探索,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制作文字知识栏目剧《万字有灵》(7集),2022年1月30日至2月5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1频道(CETV1)播出,同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客户端上线。剧集采用了当前基础教育领域较为前沿的“课本剧”的形式,将古文字知识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用戏剧语言表达课程主题和知识内容,贴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欣赏趣味。在电视及网络平台的同时推出,扩大了受众覆盖范围,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2022年2月至5月,国家博物馆与央视少儿新媒体联合制作系列微视频《趣聊甲骨文 爱上中国字》(14集),面向小学阶段学生,在央视频、央视少儿客户端推出,并于当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举办了融媒体直播活动。

藏在甲骨文中的大自然 汉字启蒙绘本也能讲好文物故事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守护好甲骨文传统文化根脉,要从青少年着手抓好甲骨文的传承教育,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至关重要。2024年6月,国家博物馆与人民邮电出版社童趣出版公司合作推出《藏在甲骨文中的大自然 汉字启蒙绘本》的第一册已面世,第二册将于8月出版。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国家博物馆甲骨文奇妙之旅”丛书以小主人公博博的探险经历为线索,用简洁有趣的文字、儿童化的插图,为孩子还原了3000多年前的自然环境、衣食住行、生活习俗等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甲骨文的字形为什么这么有趣?甲骨文跟现代汉字有什么关系?甲骨文出现后汉字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书中均有展现和讨论。

书中选取的甲骨文知识、历史知识,大多与小朋友生活息息相关,多为能引起他们好奇的动植物、衣食住行、天气现象等,并用趣味漫画的风格呈现,从而拉进小读者与中华汉字文化、中国古代历史的距离。在内容构成上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介绍汉字的起源、揭秘造字的方法、科普汉字的演变,帮助处于识字关键期的孩子迈入汉字的大门。书中涉及到商代自然环境、天文地理、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有趣知识,便于孩子了解和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本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插画师精心设计,将甲骨文元素与画面相融合,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文字的构形特点。在构图及配色上汲取中国传统壁画精髓,运用异时同图、视觉引导与断点、视角切换等表现方式,向孩子传递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

此外,还介绍了20余件国博所藏商代珍贵文物,小读者可以追溯汉字起源、了解商代文明、探索国宝奥秘,做中华文明的小小传承者。

多学科实践 古文字实践课程研发实施的2.0版本

甲骨文系列实践课程是国家博物馆社教部古文字项目组依托甲骨文等古文字方面的馆藏文物和学术资源,在策划实施相关教育活动、教材研发、科普读物撰写、科普视频制作等教育实践基础上而形成的系列课程。

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国家博物馆与合作平台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古文字教学实践调研,包括调研问卷(组织者篇、参与者篇),访谈提纲(组织者篇)等,联合数据分析机构启动了全国古文字相关教学活动摸底调研,还邀请近二十位博物馆界和教育界专家,以古文字课程及相关活动研究为题,进行深度访谈。同时,在课程实施阶段与师生实时互动,课后即时总结反馈,形成了完整的教学闭环。调研、访谈、评价反馈的全流程覆盖为活动实施提供了科学保障。

2022年5月至8月,国家博物馆完成《甲骨文系列博物馆教育课程》研发,9月至11月,与学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在合作小学的五六年级以线上授课的形式实施博物馆社教教学——将研究转化成果与小学校本课程相结合,打造多样化的古文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实践平台:

一是线上平台,采取影片播放、教具观察、互动问答、概念分析、总结陈述等教学方法,实现博物馆教育课程的线上转化。二是馆校合作,为特殊群体定制线上互动讲座。与学校教师进行前期教学研讨,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特点(自闭症、听障等),实现定制化教学。三是将系列课程推广到新疆、重庆等地,使系列课程传播广泛,发挥了其公益性的最大化。

2024年4月,国家博物馆“古今一脉”古文字系列实践课程进校园活动来到史家实验学校,为六年级学生带去了生动有趣的实践课。该课程也是“古文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实践”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

为深入落实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精神,馆方携手校方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构建了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课程。在课堂设计上,采取互动式提问、动画视频播放、文物电子数据和文创产品开发应用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带领学生们探寻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了解甲骨文和汉字一脉相承的关系。在互动环节,运用书法课和美术课的教学技巧,启发同学们根据古文字的造型特点进行艺术字的创新设计,在实践操作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为保障课程设计科学合理,课程结束后,馆校双方还就系列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多学科课程内容设计、多媒体教学形式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对授课过程中的学生行为观测和课后反馈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与此同时,还挖掘馆藏精品文物,对青铜铭文拓片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科普转化,涉及纪年、饮食、交通、贸易、宴饮、战争,国家与亲族等方面,包含了对铭文字形构成与演变、铭文行文方式特点、铭文铸造与艺术特征等“硬知识”。就在今年开启了面向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中国古代汉字之金文主题流动宣讲教育活动,6月24日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落地。人物设定为金雯(五年级学生、父母是博物馆爱好者),由名字的“互文”引出金文主题。以金雯的亲子日记为故事线索,小朋友用日记记录下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清明节探亲访友祭祀故去亲人的一天。这天发生的种种情况在青铜铭文中能找到相类似的记载。用日记和青铜铭文把现实生活和历史相连接,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化语言向目标观众展示金文的重要历史意义。特意添加的卡通元素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助于他们对金文的理解。

在项目实施工程中,国家博物馆还组织了面向重庆地区的“社教精品课程策划——以甲骨文系列实践课程为例”线上培训,从选题确定、结构搭建、文物利用、内容组织、专家审核、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并针对课程策划实施中的馆校合作、媒体合作、成果转化等分享了相关经验与合作模式。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多年以来,国家博物馆一直努力打造精品社教项目,努力探索“全景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在学校的全面推广。未来,还将陆续推出通识(12节)和通史(8节)系列优质社教课程,在结合古文字项目研究成果的同时,做好实践转化,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9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