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革命文物价值 优化协同育人路径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黄惠运 罗丽琼 刘祥宪 谢积耀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革命文物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展现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的重要素材,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担当,这是革命文物价值提升和协同育人路径优化的基本遵循。

第一,发掘革命文物内涵,提升阐释传播能力。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故事,要充分阐释革命文物内涵,包括其历史信息、艺术价值和育人功能等。树立正确历史观、党史观,运用大数据、VR等技术,阐释好革命文物来源、构造、类型、艺术特征、价值内涵等。《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该报曾登载中央政府劳动部副部长胡海自带米粮上班的文章,胡海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干部代表原型,这篇文章和这份《红色中华》报就是重要的革命文物,是优良作风培训的珍贵素材。在苏区游击战争中,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曾山和中共公万兴特委书记胡海分别突围时,曾山在一面红旗上用毛笔书写“艰苦奋斗”四个隶书大字,剪成两半,曾山拿着“艰苦”半面,胡海拿着“奋斗”半面,以作将来会合的纪念物。曾山拿的半面红旗在战斗中遗失,胡海拿的半面红旗由妻弟保存至新中国成立后交给人民政府,这“半面红旗”就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红军长征路上“半条棉被”“半截皮带”的故事一样,都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江西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已成功将“半面红旗”等革命文物元素融入陶瓷器物,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image.png

第二,加强校馆共建,提升革命文物协同育人价值。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这些场馆和纪念设施,具有革命文物收藏、研究、修复、展示、教育等功能,是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的重要场所和实施路径。各级各类学校应联合各类场馆,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实践中,利用革命文物的精神力量和文化魅力,通过讲授培训、实习见习、展示观摩、情景体验等形式,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青少年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群众道德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堪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三,利用全媒体、融媒体传播革命文物,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电影视频、文艺晚会、讲座培训、观众教育、体验教学、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创新活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从而深刻认识理解“两大奇迹”“三个来之不易”,不断书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璀璨篇章。

第四,开展革命文物宣传教育“七进”活动。革命文物蕴含了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大力开展革命文物陈列展示和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警营、进网络活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第五,将革命文物精神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老区高质量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创造“两个结合”新方式。将革命文物精神标识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巩固脱贫攻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促进老区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革命文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传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将革命文物和协同育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焕发恒久的光彩,闪耀育人的光辉。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5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