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问计长城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记者 冯朝晖

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他们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在日前举办的2024山西·忻州“长城两边是故乡”文旅季活动中,来自中国文物学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内蒙古两地社科院、山西省长城学会以及忻州市长城保护一线的代表,展开了一场以“乡村振兴,问计长城”为主题的智库圆桌会。大家就进一步发掘长城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促进长城保护与乡村振兴统筹发展,分享了诸多思考与做法。

山西长城精华在忻州。作为长城资源大市,忻州市14个县(市、区)中的13个有长城遗存,长城年代从战国跨越至明清,绵延1000多公里,形制丰富,风格多样。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中,忻州的四段长城榜上有名。万里长城内长城的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都在忻州市内。代县的雁门关素有中华第一关的美誉,这里曾留下昭君出塞、杨家将镇守的传奇故事。如今经过修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雁门关,不仅向世人展示着历史的兴衰变迁,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宁武县的宁武关,处在“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要地,如今古关活化利用,实现了从军事要塞向旅游胜地的转变。偏关县的偏头关,位于黄河入晋南流的转弯处,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蜕变为历史沧桑与民俗休闲并存的古韵老城,吸引着八方来客。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子文,从忻州长城的珍贵性、连续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出发说到,忻州长城的文化遗存不是其他城市拿得走、用得了、羡慕得来的资源。他认为,忻州应抓住机遇,努力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上下功夫,把长城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产。比如注重自然风光与长城联动,军事故事与长城联动、武侠小说与长城联动、历史典故与长城联动等。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林生,提出了三条长城文化开发路径,希望助力忻州从长城资源大市转向长城文化强市。一是注重将长城的物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二是注重利用现代化创新和创意,打造文化IP,将长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三是注重长城文化与体育、旅游、科技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他认为,旅游行业“吃住行游购娱”中,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带动区域“出圈”,要打开思路,通过提供有人情味、有情绪价值的文旅产品和服务,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欣赏长城之美,体悟长城之魂。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北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翟禹,结合山西、内蒙古交界地带文旅产业发展,提出了统筹乡村振兴和长城保护的“四新”方案。一是古堡新颜,打造古堡文化品牌,用新讲法讲好传统故事、历史故事;二是古村新兴,开掘古村文旅价值,赋能乡村振兴;三是古道新途,挖掘古道区位优势和交通价值,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四是古风新篇,推动民间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文明浪潮中续写新篇章。

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山西省长城学会副会长王杰瑜,从长城区域与乡村振兴关系出发,提出三点思考。一是长城区域乡村是长城体系的重要组成,二者应有机结合;二是长城景区乡村大多乘长城相关政策东风实现了乡村振兴,应继续用好政策,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强有力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为长城保护注入强劲动能和活力。

偏关县老牛湾村原党支部书记,山西省十佳最美长城卫士吕成贵,分享了长城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老牛湾。偏关县老牛湾村是长城脚下的小村落,长城和黄河并行,景色壮观,通过“项目强村,旅游富民”,发展长城旅游,老牛湾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旅游,实现了乡村振兴。目前,老牛湾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院、四五孔窑洞,人人有事干、有钱赚。

image.png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忻州市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忻州市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杜鹃,结合忻州著名关隘宁武关的区位特点,提出了当地统筹长城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侧重点。她认为,重头戏应放在大水口村,因宁武关就建在大水口村。她说,该村现在有山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经过,地理位置离宁武县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很近,区位优势突出;同时,该村传统村落历史遗迹丰富,有原汁原味、保存完好的大水口谷,是难得的文旅资源;此外,该村还有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土筑长城,发展文旅潜力巨大。

岢岚县政协副主席、岢岚县文旅中心主任、忻州市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杨雨帆,分享了岢岚县统筹长城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岢岚县宋长城景区开发项目。他说,借助长城旅游公路建设,岢岚县将王家岔的宋代长城和原始村落,以及华北最大的亚高山草甸荷叶坪统筹开发,形成了宋长城3A级景区,提升了岢岚旅游整体品位。还将宋家沟景区和宋家沟口子村北齐长城和军事文化遗址统筹规划,成功建成了宋家沟景区并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时代责任,也是历史使命。统筹乡村振兴与长城保护,将更好促进长城守护,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将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3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