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辉映 八桂丰碑 “烽火南疆——广西近现代革命史陈列”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蓝武芳

展现广西近现代革命的壮丽史诗

“烽火南疆”充分体现广西人民自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广西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重点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西各族人民走过的革命岁月和取得的丰功伟绩,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伟大历程。“烽火南疆”定位为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示1840年至1949年广西近现代革命的壮丽史诗。展览充分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革命文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革命文物,再现革命英雄、历史事件,诠释革命精神,弘扬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揭示八桂红土地的红色密码。“烽火南疆”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太平天国”,包括“山雨欲来”“金田起义”“盛极而衰”三个单元。讲述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后定都天京(今南京市),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形成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反帝反封建革命高潮。

第二部分“抗法固边”,包括“助越御侮”“镇南关大捷”“勘界固边”“被迫开放”四个单元。讲述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广西军民保家卫国,前赴后继奔赴援越抗法前线,刘永福、冯子材分别率领“黑旗军”“萃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等战役的胜利,重创侵略者。

第三部分“共和曙光”,包括“政党兴起”“起义风暴”“辛亥风云”“督师北伐”四个单元。讲述同盟会成立之初就在广西进行革命活动,发动的10次武装起义有3次在广西境内。武昌起义爆发,封建帝制终结,广西革命党人和各族人民群起响应,广西是较早响应武昌起义,加入革命阵营的省份。1921年,孙中山以广西为革命基地,在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整军练兵,宣告讨伐北洋军阀。

第四部分“高擎红旗”,包括“火种初播”“赤色农运”“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浴血桂北”五个单元。讲述中共广西党组织从1925年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广西实践,带领广西各族人民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进行英勇的斗争。广西农民运动蓬勃兴起,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由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指挥,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举行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成立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成功典范。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3日,中央红军主力先后途经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五县后离开广西进入湖南。湘江战役是长征过程中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

第五部分“抗日救亡”,包括“共赴国难”“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三个单元。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共广西组织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积极推进各类抗日救亡运动,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广西各族人民、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为抗战胜利作出卓越贡献。

第六部分“八桂新天”,包括“反对内战”“武装斗争”“胜利解放”三个单元。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组织领导武装反抗新桂系统治,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1949年广西战役前,中共广西组织领导的游击队转入局部反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全广西创造了条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12月11日,广西宣告解放。

展览文物数量合计225件(套),包括旗帜、印章、生产劳动工具、武器等物件,纲领法规、文件、书籍、报纸杂志、笔记手稿、私人日记等文献资料,画作、曲谱等文艺作品。其中一级文物5件(套),包括“太平天国丁巳七年”款铜炮、刘永福“两广督标管带福军后营刘”军旗、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委员会职员证章、1926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员陈耀中证章、1930年红七军布告抄本等;二级文物64件(套),三级文物117件(套)。

准确把握革命文物展览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

“烽火南疆”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广西近现代革命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以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以信实可靠的文物、史料、地方志、档案、文献等为依据,准确研究和解读革命文物信息,参照权威著作,恰如其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尊重历史,还原真实,增信释疑,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展览内容文本经过多位馆内外专家审读并修改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照片、题词、讲话文章、指示批示、塑像等使用、展览内容文本、设计版式稿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履行论证、评审、审核程序。

“烽火南疆”力求最大程度实现展出革命文物珍贵性、完整性、故事性的统一。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结合辅助展示手段,关联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进行详细释读,让观众对革命文物的历史背景、藏品信息、历史价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清楚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脉络,讲清楚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

深化运用革命文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价值挖掘。阐发好革命文物蕴含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革命文物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有机衔接、深度融合。

展现广西革命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彰显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与各地市(县)文博单位、纪念馆协力合作,全行业、全社会以多种形式共同参与革命文物事业的成效。革命文物需要借助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建筑这类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关联相关党史人物、革命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烽火南疆”使用最新拍摄的实地高清图,可看出广西各地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建筑得到保护和修缮,反映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市(县)文博单位、纪念馆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多家单位和个人无偿提供展览急需的历史照片、视频音频资料和文献资料。

展览设计

“烽火南疆”具有殿堂般的大气恢宏、庄重肃穆,坚持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展陈形式,重点突出、亮点纷呈,增强展览的吸引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展览根据陈列展示内容的重点及亮点,在遵循历史真实、考证严谨的基础上,注重辅助展品呈现效果的故事化、情节化、形象化,增加沉浸式体验空间,从“观看模式”向“体验模式”更新迭代,让观众体验“历史现场”,增强共情性与代入感。

“烽火南疆”展厅面积1036.59平方米,展线433.61米,将文物展示区、辅助展示区、互动体验区、休息区合理布局,确保观众顺畅、舒适地按照主线有序地参观展览。根据各部分文物展品数量的多少、内容的重要性,第四部分“高擎红旗”和第六部分“八桂新天”占据较大面积,展览设计也着重在这两个部分使用最为丰富的展示手法,让观众在视觉、听觉上得到全方位的体验,增强对广西近现代革命史的理解和记忆。

展览实现珍贵革命文物展示安全性与观赏性的协调,对有机质革命文物进行高级别保护展示,让带着岁月痕迹的革命文物,有尊严地诉说革命战争年代的不朽记忆。为了确保在长期展示中的文物安全,“烽火南疆”对1923年《向导》周报、1925年韦拔群等拟《敬告同胞》、1926年《广西民众应援助东兰农友》、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政策》等纸质文物,1929年中国红军第七军第一纵队第一营第四连连旗、1930年广西左江崇善县总工会会旗、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军旗等旗帜类文物,以及中法战争时期冯绍珠捷报、1926—1927年桂平宣二区古林乡农民协会自卫军袖章等绸缎棉布类文物,根据每件文物的实际尺寸量身定制展具,采用铝合金框条、低反射玻璃或低反射亚克力和无酸棉纸板,满足低反光、防紫外线、防霉的文保需求。

对一些面积较大或者重量较重的文物,采用专柜专物的形式。如“太平天国丁巳七年”款铜炮(长78厘米,重55.8千克)、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防城15号“大清国钦州界”碑(通高174、宽36、厚18厘米)、刘永福“两广督标管带福军后营刘”军旗(长300.7、宽300厘米),分别用定制展柜专门展示,增强展示效果的震撼感。对所有展出的有机质革命文物配备温湿度控制的恒湿机和被动调湿材料。

展览合理使用序厅浮雕墙,抗战文化城名人墙,油画《陈树湘》,国画《夜绣红旗》,“广西解放”电子沙盘,“湘江战役”场景复原和“红旗插上镇南关”场景复原等现代展示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结合不同装饰材料,将地方及历史特色元素融入陈列展示之中。第二部分“抗法固边”镇南关大捷场景附近区域的立面版式,以及第三部分“共和曙光”的镇南关起义,垛墙采用仿青砖和修筑炮台的料石的效果,提升视觉质感和叙事张力。展览强化科技赋能,推动革命文物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桂林抗战文化城海量的图文、视频、音频资料,以触摸式多媒体交互墙的形式,让观众可近距离了解相关知识。

“烽火南疆”将打造成为广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展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奋斗之路的红色神圣殿堂。社会公众通过展览,感受到革命先辈精神的执着、信仰的坚定、斗志的昂扬,感触恢宏历史深处的场景瞬间,更加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烽火南疆”将成为党员干部群众受教育受洗礼的精神家园,成为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育基地,成为党史研究和宣传的权威阵地。把优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先行典范。激发广西各族人民永葆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昂首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撰稿:蓝武芳 摄影:黄嵩和 张磊)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8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