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中“乌木”文物的翻译初探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黄崎森

海南岛盛产“乌木”,不同类型的“乌木”文物被各大博物馆收藏和展陈。博物馆是海南自贸港的重要文化展示窗口,如何翻译博物馆的“乌木”是展现海南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基于目前国内多个“乌木”的翻译版本,探讨博物馆中的“乌木”文物的翻译问题。

“乌木”专指埋藏于古河床下数千年的各类名贵古树,经过物理、化学等长期反应过程,形成了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质地,其木质坚硬细腻,纹理清晰,非常珍贵。经碳十四测定,乌木的年代大致在距今三千到一万年之间。“乌木”在全国多个省份均有发现,所以也有多种称谓,如“阴沉木”“古沉木”“沉江木”等。这里的“乌木”要与国家红木标准中的柿树属下的“乌木”和“条纹乌木”相区分。有学者为了方便区分,把阴沉木乌木称之为“传统乌木”,把《红木》国标中的乌木称之为“现代乌木”。本文探讨的对象则为“传统乌木”。

随着近些年的土地开发,乌木在全国多个省市均有发现,尤以四川、贵州、重庆、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为甚。作为一种承载着历史人文价值、科研价值的珍贵材料,以“乌木”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也相继建立,如何翻译“乌木”的问题也摆在各个馆面前。笔者收录了全国多个博物馆的翻译版本,试列举分析如下:(1)“WUMU”,摘自:佳士得官方网站。这个版本采用“音译”翻译法,用WUMU来翻译“乌木”。这并不能让外国观众理解其中的含义,WUMU传递给目标语读者的信息是不明确的,是陌生的,需要额外的解释才能明确。(2)EBONY,摘自:四川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四川乐山乌木文化博览苑。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10版)》,EBONY翻译为:The hard black wood of various tropical trees(各种热带树木中的黑色硬木)乌木,黑檀。显然,Ebony指的是红木名录里的“乌木”和“条纹乌木”,与“传统乌木”并无关联,这样翻译会造成目标语读者的误解。(3)Dark Wood,摘自:广西贵港博物馆。通过“直译”翻译法,把“乌”字和“木”字逐字进行了翻译并叠加在一起,不仅是目标语读者不能理解,恐怕连中国人也未必懂其文化内涵。(4)ShenMu,摘自:濮阳华夏神木博物馆。把“乌木”称为“神木”,同样也采用了音译翻译法。“乌木”有“东方神木”的俗称,“神木”二字由此而来。不过既然是约定俗成的名称,保留原文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单独音译为ShennMu会导致表意不清。(5)笔者所在的博物馆把“乌木”翻译为Ancient Buried Wood。

“乌木”的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最简短的翻译向目标语读者传达乌木的特质,一是年代久远,据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记载,该馆展陈的“乌木”普遍在三千到一万年之间。二是“乌木”在形成过程中一直被深埋于地下。而“乌木”的其中一个称谓“古沉木”以上两点都能体现,所以直译就是Ancient Buried Wood。Ancient常用作形容词,译为古代、古老、旧的,指的是来自过去或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事物。常用来描述文化、建筑和历史时代。如“古迹”翻译为Ancient Monuments,因为乌木普遍在千年历史以上,且具有文化属性,所以用Ancient翻译乌木恰到好处;Buried,由动词Bury(埋藏、埋葬)变化而来,即为埋藏的,埋没的,有长期埋藏之意,如“宝藏”翻译为Buried Treasure;Wood即为木头、木材。从翻译策略的角度,该译文运用了归化(Domesticating Strategy)翻译策略,即译文的表达习惯和语言逻辑尽量向目标语读者靠拢。相较于其他译文版本,即使是从来没有见过乌木的外国观众也能迅速对乌木的属性有很清晰的了解。

文物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软实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新高地,海南自贸港也要肩负起历史使命。本次“乌木”文物的翻译探索,希望能为海南自贸港的博物馆文物翻译研究和跨学科交流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4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