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华“左祖右社”传统都城理想范式——评《太庙与中轴线古建文化经典》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弘博

前不久,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轴线众多遗产点中,北京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也是我国现存唯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祭祖建筑群,拥有完整的格局、辉煌的建筑、精美的艺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堪称古建园林之瑰宝。

image.png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研究室原主任贾福林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华礼乐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他的新作《太庙与中轴线古建文化经典:北京太庙中轴线重要地位研究》,是近年来不多见的深入研究、解读太庙与中轴线重要关系的图书。全书紧扣中轴线文化探源、北京传统都城文化等热点,系统研究了中华太庙的起源和发展,北京地区宗庙和太庙的历史与现状,诠释了太庙在中轴线申遗中的重要地位,阐明了太庙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

作者在书中阐释道:北京的中轴线起源于元大都,精确而艺术地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最为核心的知识与思想体系,具有罕见的文化和自然价值,它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坐落于中轴线核心位置的明清太庙的价值表现在哪里呢?第一,是崇高性。太庙具有五千年的传承史,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位于国家和皇帝主政场所的中心、中轴的脉点,等级非常高。以屋顶为例,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是分等级的,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其中,庑殿顶是等级最高的,而故宫太和殿和太庙享殿采用的都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第二,是唯一性。太庙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两个王朝共同使用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北京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第三,是完整性。太庙是一个建筑群,不是一个单独的庙,而且是一个保存完整、功能齐全的建筑群。太庙位于紫禁城左前方,平面呈矩形,有三重红墙环绕,建筑格局完整,建筑保存完好。第四,是原真性。太庙的主体建筑都是明代建筑的原构,是明代官式建筑最经典的遗存。太庙主要建筑三重大殿、戟门、东西配殿、神厨、神库、井亭、玉带桥、牺牲所等,主体建筑均为明代原构,体量之大为中轴线之最,蕴含着祭祖制度的完整理念和历史信息。与中轴线上其他古建筑相比较,太庙这种体量巨大且基本上为明朝原构的建筑,在中轴线上是绝无仅有、极为珍贵的。第五,是艺术性。建筑是无声的音乐。太庙在规划布局、建筑形态、建造技术、色彩运用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蕴含着“左祖右社”的古代都城营建规制。

本书的几个创新点也引人注目。首先是围绕太庙与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现实解读。本书紧紧围绕中轴线申遗,对太庙祖先崇拜、礼乐文化的传承,对北京独特的古都地域文化和都城秩序进行了创新性的论证,研究成果为现实服务,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其次是通俗而又严谨。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力求资料丰富,论证严谨,在写法上力求通俗易懂,注重趣味性。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清晰的图片,对太庙“左祖右社”的空间关系、太庙与紫禁城的关系,太庙与“九坛八庙”的关系以及在中轴线申遗中的重要价值等进行了明确的分析解答。对太庙体现的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礼乐文化、建筑艺术、艺术审美等分节重点论述,很多观点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尽心尽力地向大众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读性强,引人入胜。三是创新性解读“活态保护”。作者基于对太庙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大胆地提出了太庙新功能以及更加合理深度利用的建议,从而为中轴线文化增添新的元素和生命原动力,是“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也为学术研究论著的范式提供了新的例证。

正因如此,本书得到了不少文博界专家的肯定和赞誉。本书序言作者、北京文物研究所原所长齐心认为,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即使退休了仍然锲而不舍地研究太庙文化,从祭祀到礼乐,从传承到创新,在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的基础上,孜孜不倦。这本书将在全球视野中,找到中华文化的地位,带领读者认知北京宏阔壮丽的景观特征,认知中轴线连续完整的空间序列,认知太庙传统核心文化的精神价值,认知首都北京多元文化载体的历史传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表示,祖先崇拜、尊礼尚乐是中华数千年的传统,太庙是可视可及的标志性文化遗产。凝结在太庙600多年时空里的价值元素,是五千年的文化凝聚、中华根脉,也是不绝如缕、泽被万代的制胜法宝,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太庙与中轴线古建文化经典》

编著:贾福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7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