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文博游受追捧,博物馆如何接住热度?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周洋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博物馆游成为今年最热门的出游选择之一。“文博热”的背后,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近年来,博物馆与文物考古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元的传播方式也为该领域创新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时尚的有效结合,丰富了展陈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推陈出新、优化供给 让流量变“留量”

面对暑期的高客流,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采取创新措施优化游客体验。如加大预约量、延长开放时间等。今年暑假,大同市博物馆实行周一不闭馆政策,同时延长每日开放时间,为各地游客参观提供便捷,合理规划参观时间,弥补因暑期游客集中而未能参观的遗憾。大同市博物馆馆长段晓莉表示,近年来,博物馆热度的持续攀升,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反思,该如何自我升级,回应游客们的热情和关注。“今年大同市博物馆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更加注重服务提升。”段晓莉介绍,在展陈方面,博物馆发展和探索总分馆制,各分馆开设专题展览,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吸引不同地区游客前来参观。在观众体验方面,优化预约入馆方式,通过微信小程序平台建设,完善场馆预约机制,掌握游客到馆情况,提供定向精准服务;增加专职人工讲解,使不同需求、不同基础的游客都能了解博物馆展陈文物及文化内涵;持续完善自助导览,推出青少年和成人语音导览器、AR导览眼镜等,通过声画立体效果,为游客带来全新的参观体验。

暑期文博热背景下,为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展示平台,不少基层博物馆进行了积极探索。据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介绍,该馆在结合当下热点,策划推出精品展览的同时,还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在节假日举办汉代投壶、汉服秀、少儿绘文物大赛等活动,提高社会关注度。同时,立足地方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打造长效性宣传推介平台;开发研学项目,让孩子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拓展创新思维。如今,博物馆文创产品引发了新一轮的消费热点,为“文博热”再添一把火。对此,周建山表示,融合新时代文化因素,开发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也是这些年该馆的发力方向。“我们与河南博物院合作,成立了‘弘周礼’文创店,注册文化创意产品商标,陆续开发拓片盲盒、羲皇图腾明信片、老子文化等系列产品,通过新科技、新形式、新内容,突破空间限制,让文物的衍生品走进百姓生活,延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链条,更高效更广泛地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周建山说。

“文博游受追捧,与当下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长密不可分。”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表示,如今,文博游品质化、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博物馆服务手段的需求,正逐渐从单向输入的‘受教模式’向立体化‘自主参与模式’转变,这对博物馆展览的广度、深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采访中了解到,为应对暑期客流高峰,天津博物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对表”百姓需求,丰富广大市民夏日文化生活,打造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博游”项目。例如,在暑期持续推出适合多年龄段参与的特色展览和教育活动;在馆外,参与组织下午到晚间City Bike文化之旅,让市民用骑行的方式,从博物馆出发走进城市街巷,在深度了解文化遗产的同时,完成一次不一样的城市探访,领略天津独特的城市魅力。“为适应延时期间观众游览、消费新需求,促进博物馆晚间文旅业态发展,我们还对文创空间、咖啡厅等进行场景升级,推出了暑期档主题餐饮,以色与味俱佳的餐食饮品为广大观众带来具有新鲜感的艺术文化体验。”据了解,除了线下活动,天津博物馆还持续推出线上文化服务,通过“策展人讲展览”“专家高端对话”等直播活动,对博物馆重要展览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为观众带来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image.png

多向发力、价值引导 让文博游回归求知本质

在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原馆长、策展人刘晓波看来,我国近年出现的“文博热”现象,其背后的驱动力是多方面的,这与国家对文博工作的重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博物馆各项设备水平的提升以及展陈内容的丰富和接地气有着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也折射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需看到,在文博旅游蔚然成风的同时,大型的知名博物馆往往人满为患,而知名度较低的中小型博物馆人气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刘晓波认为,各博物馆在资源配置、内容挖掘、运营策略,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社区融入等方面的不同,是游客“冷热不均”现象的影响因素。其中,不乏盲目跟风的“打卡”一族或只为蹭空调的市民,他们的关注点不在展品上,而是自拍、打卡、发朋友圈,在展厅座椅或通道台阶上自在地休憩。这种“到此一游”的心态和举止,与文博游的本质相悖。

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让博物馆热得均衡,提升文博游的内涵和效果,成为文博事业整体进步的重要一环。刘晓波表示,对于一些地方的文博场馆,其面向的人群更多的是在地观众,这些场馆可以着力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展览。同时,创新运用智能技术,通过数字化展览拉近历史、文化、文物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当然,数字化只是技术,展览的核心还是展陈思路。从业者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好的数字化是能够用合适的技术辅助展陈呈现。”刘晓波说,新颖的文创产品,也是如今各大博物馆“圈粉”的流量密码。但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复制或者拼接的文创,已很难产生较大吸引力。博物馆可以让更多年轻设计师参与进来,了解新一代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推出更多具有个性化、互动性,能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的文创产品。

博物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同样也离不开高质量的志愿者团队。刘晓波表示,目前有许多大型博物馆都在培养自己的志愿者团队。地方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让博物馆热得均衡,不仅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更是推动全社会文化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文博游的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类博物馆积极主动作为,更好地回应公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也要加强引导,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升人们对小众博物馆的认知度,让人们认识到每家博物馆的独特价值。”刘晓波说。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4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