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里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革命文物有“红军战士写有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包袱布”“永新县委《三大纪律八个注意说明》油印小册子”“莲花县甘家村的一口米缸”“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的三张发票”等等,其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开国上将李聚奎写给子女的手稿是党纪学习的生动教材。
1985年《军史资料》第8期刊登了一篇题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释文》的文章,刚过完80岁生日的开国上将李聚奎看到报纸上的这篇文章后戴起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誊写了五份,给5个子女每人一份,并且附上了他的“卷首语”: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永远牢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本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宗旨。
李聚奎 1986年元月书”
早在中国红军建军之初,“纪律”就是一个始终不离左右的关键词。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发。上山之前,正值当地红薯收获的季节,有的战士纪律性不强,肚子饿了就顺手挖了老乡的红薯吃,老乡对此颇有意见。偷吃一个红薯事小,损害群众利益事大。于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荆竹山“雷打石”前向部队讲话,要求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还郑重宣布了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这成为中国红军“三大纪律”的雏形。
1928年1月初,工农革命军进占江西省遂川县城。毛泽东宣布了工农革命军最早的“六项注意”:还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伕、请来伕子要给钱,不打人不骂人。后来,毛泽东到乡下调查,向当地群众了解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老乡们都对工农革命军交口称赞,但也提了一些意见。有人反映,战士们借了门板,还回来的却不是原来的那一块,结果装不回去。因为各家的门板大小、新旧都不一样。也有人反映,家里的一大堆稻草借给革命军去摊铺,用过也都还了,可还回来的是散的,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一把一把捆好。根据部队进城开展革命活动的经验与教训,为了使“六项注意”更贴近实际,更加完善,毛泽东对内容做了一些调整:把原来的“还门板”改为“上门板”。他要求部队每到一地,都要检查“六项注意”的执行情况。
1928年4月,毛泽东在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集合部队进行纪律教育,完整地颁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为: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为: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后来,“六项注意”又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两条,发展成“八项注意”。
1947年10月10日,由于解放战争对人民军队的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群众纪律提出更高要求,毛泽东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又称“双十训令”),对其内容作了统一规定。从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最早的雏形到作为命令被固定统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前后跨越20年的时间。而这位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亲身经历了人民军队在铁的纪律下一步步走向成长壮大的老红军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生。他颤巍巍地把自己抄写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释文》交给子女们,说道:“我,一个老党员,一辈子为信仰奋斗,没有个人私产。”“有毒的东西不能吃,违法的事情不能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这五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手稿是李聚奎将军留给孩子们唯一的遗产,而这份特殊的遗产不仅让后人感受到一个老革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彰显了一个老党员对党纪的高度自觉。
从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将“还门板”改成“上门板”,体现的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在革命中始终心系群众、将党的纪律落在实处;再到今天将“打铁还需自身硬”改成“打铁必须自身硬”,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推进自我革命、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意志。一字之差,却是一个百年大党之所以能够风华正茂的密钥所在。